第二天,叶明又把所有的官员召集了起来,他指尖的朱砂笔在安阳府地图上画出一个鲜明的红圈,正好框住城中心十字街一带。
围在沙盘旁的官员们伸长脖子。时值深冬,议事厅的地龙烧得暖烘烘的,却比不上叶明勾勒的商业蓝图让人热血沸腾。
叶明放下笔,拿起几面小旗插在沙盘上:&34;商圈就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区域。;一核两轴三圈&39;布局——&34;他指向城中心,&34;这一核是高档商品区,主要服务达官贵人;&34;
又沿着南北、东西两条主街划线说道:&34;这两轴是普通商业街,衣食住行应有尽有;&34;
最后笔在城东、西、南三处各画一个圈,&34;这三圈是专业市集,分别经营农产品、手工艺品和牲畜。
官员们传阅图纸,只见上面绘制着整齐划一的摊位,货架可以灵活调整高度,棚顶能根据天气收放。最妙的是中央的公共仓储区,商贩只需付少许费用,就能将货物安全存放过夜。
他详细解释:商号由官府和各大商行共同出资成立,既提供存贷服务,又负责商业纠纷调解;既发行标准化票据方便交易,又组织商队开拓市场。最重要的是,它将为有潜力的商户提供启动资金。
会议结束后,叶明留下赵诚和孙主事,继续商讨商业税制改革。
他让赵诚算了一笔账:按现行税制,安阳府实际征收到的商税不足应征数的三成;若改为二十取一的简易税制,假设征收率达到七成,总收入反而能提高近两成。
三日后的清晨,安阳商号在鞭炮声中开张。叶明亲自为第一位客户办理业务——正是铁匠女儿阿英。她紧张地递上借款申请:计划扩建铁器作坊,专门生产侯爷设计的农具和园艺工具,需借款五十两。
围观的商户们哗然。如此优惠的条件,前所未有!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阿英拿到的不只是银子,还有一种叫&34;银票&34;的纸质凭证,上面写明金额并盖有官府和商号的印章。
老掌柜们将信将疑地传阅这张轻飘飘的纸,直到城中最大的布庄老板当场宣布接受银票付款,气氛才热烈起来。开张首日,商号就收到八笔贷款申请和二十多笔存款。
与此同时,城东的空地上,第一座标准化市集正在紧张施工。叶明设计的可折叠货架由木匠连夜赶制,防雨棚则采用涂了桐油的厚布,既轻便又防水。
叶明亲自演示:拉动绳索,棚顶如伞般展开;反向一拽,又整齐收拢。商贩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要求给自己的摊位也装上这种神奇装置。
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市集中央的公共设施。公平秤由官府统一校准,任何人怀疑缺斤短两都可免费使用;公共仓储有专人看守,凭牌存取;甚至连茅厕都设计成叶明记忆中的&34;冲水式&34;,有专人定时清理。
标准化市集开业当天,人流如潮。不仅本地百姓,连周边村镇的居民也赶来见识这&34;新奇玩意儿&34;。商贩们发现,整洁有序的环境反而促进了销售——顾客更愿意在舒适的市集中多逛多买。
叶明又趁热打铁,颁布了《安阳商则》。这部简易商业法规刻在石碑上,立在各个市集入口处,内容包括:禁止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明确度量衡标准;规定纠纷调解流程;承诺官府不随意征调商货
随着商业环境改善,叶明开始有针对性地扶持特色产业。他注意到安阳本地有几项优势产品:西山药材、东河陶器、城南铁器,但都处于小打小闹状态。
药材方面,组织药农成立合作社,统一采收标准,并在商号下设专门柜台,集中销售。
陶器方面,聘请名师指导改良工艺,同时设计标准化包装,提升产品档次。
铁器方面,则重点支持阿英这样的创新工匠,推广新式农具和厨具。
叶明笑而不答,只是拿出一把新设计的铁锅。与传统的厚重生铁锅不同,这口锅轻薄均匀,锅底特意加厚便于导热,锅耳设计成可旋转式,方便倾倒。
随着叶明的推广,安阳府的商业面貌焕然一新。核心商圈初具规模,专业市集人流如织,就连小巷里的杂货铺也因统一招牌而显得整齐有序。最让叶明欣慰的是,商税收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
这天傍晚,叶明正在审阅商号报表,赵诚兴冲冲跑来:&34;侯爷,好消息!泾州商会派代表来谈合作,想用咱们的银票结算两地贸易!
叶明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安阳商号的信用开始获得邻州认可,是区域性金融网络的第一步。
年轻的商税司主事匆匆离去,叶明走到窗前。夕阳下的安阳街道上,行人往来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远处,新市集的灯笼次第亮起,宛如一串明珠。
这座边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