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起行业券,市易司门口比菜市还热闹。百姓举着各色券劵,仰头看兑率牌像看戏牌,掰着指头算能兑多少货。
老王头的炊饼摊成了天然情报站。食客边啃饼边唠嗑:“布券涨了——孙娘子接了江南大单!”“工券跌了——运河完工,匠人富余!”老王头听一耳朵,收摊就去兑券,竟比官差还灵通。
但麻烦也不少。有次兑率牌写错数,把“粮券兑三升”写成“兑三斗”,百姓挤兑走半年存粮。叶明罚小吏俸禄补亏空,又添了复核岗——现在挂牌前得三人对账。
最头疼是假券。造假者竟用真券纸仿印,唯缺荧光暗线。其其格带队查抄,窝点设在茅房后头——用粪臭掩盖药水味。“真是粪里淘金!”她捏着鼻子缴获假券三千张。
叶明索性开放防伪术,教百姓认券:真券照灯现梅花纹,手搓有雷石味。后来发展出“验券大赛”,蒙眼摸券辨真伪,头奖得十张肉券。
小贩们最是机灵。卖糖葫芦的赵小串发明“兑券串”:五张文券串一起抵一串糖葫芦,书生们趋之若鹜。磨刀李更绝,收“刀具券”——承诺每年磨刀一次,竟成了保固服务。
但兑来兑去,总有死结。农户李大脚拿粮券兑布,布庄要工券;他拿工券兑工具,铁铺要粮券。转一圈白忙活,蹲街角生闷气。
其其格见了,设“券换处”,抽一成手续费解套。
后来竟诞生新行当“兑券郎”,专帮人兑券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