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赈济灾粮(1 / 3)

第140章赈济灾粮

岁暮天寒,冬阳杲杲。

天京,皇城。

紫宸殿内,兽炭铜炉燃得正旺,赤红炭块在青铜炉膛中明灭,?散出的热气缓缓升腾,淡而氤氲,将议事众人笼在这暖而窒闷的氛围里,仿佛隔了一层看不通透的纱幔。

今年冬天格外严寒,时至岁末,还未出现过大雪,北部各州冻害肆虐,田垄龟裂,流民四野哀鸿,凄惶奔徙。更兼有崇州匪患嚣张,用不知从哪里的火器劫掠州县,阻断通道。朝廷上下忧切非常。高公公垂首敛眉,端着银盘,脚步轻若无声,将新换好的手炉,裹着温煦的锦套,一一恭敬奉予几位肃然默立的股肱重臣。随后便退至水帘之后,悄无声息地替换铜炉里星火渐息的瑞碳。

一声压抑的清咳在寂然大殿中突兀响起,那标志性的、苍老却竭力维持平稳的嗓音,再度出现。

“崇州有齐王殿下坐镇,晏尚书和崔巡查使相助,应顺遂无虞。现下最重要的,是北部各州汹汹灾情,倘若再不赈济粮食,必起祸乱。”谢尚书看了看座位上眼眸半阖的老者,扬声道:“晏丞相说的轻巧,谁人不知要赈济灾粮,可粮食从何处来?上半年的水患,南边几个州还在苦巴巴的借北部的粮,后半年倾力抢种薄收,所得微粮细粟,最多只能保证当地百姓温饱。哪里还能有粮去赈济北方?”

“谢尚书此言差矣,"魏侍中眉眼低垂,声朗气清,“粟丰则行其常法,国匮则当行其非常之权。倘若一开始就放弃,还有何脸面食君之禄?不如早早脱下顶戴乌纱,归田守那一亩三分地的安生日子去。”“陛下!陛下明鉴呐!!魏侍中此言分明包藏祸心,实乃当诛之论!”谢尚书站出一步,双目圆睁,长须颤动:“臣何曾言过半个'弃'字?!臣4户部僚属夙夜焦心,寸心如煎,张口言闭口议,皆是从何处筹借粮!如何借粮!此中艰难处,长夜不思眠!魏侍中此言如刀,莫非是要逼死我谢某人方肯罢休不成?!″

魏侍中:“本官只是就事论事。薛尚书养病数日,谢大人如今兼任户部,借粮一事自然需要辛苦谢大人。可谢大人却一直叫苦叫难,没有一句实在的话,如何能叫朝廷上下心安?”

谢尚书冷哼一声,刚要说话,却听到了熟悉的咳声。他连忙扶起老者,抚缓着轻颤脊背。

崔中书令站稳之后,便推开谢尚书,布满褶皱的老眼望着宫室金砖谩地。“陛下曾说过,大晋百姓是大晋所有官员的责任。谢大人虽暂时兼任户部,可钱粮历朝历代皆是重任,他一人又如何能解决?陛下叫吾等来紫宸殿,也为了想解决之法。”

堂上尊位缓缓起身,高公公连忙上前,却被大手挥开,他咽了咽喉咙,只能退下。

赤金龙靴自眼前踱行划过,魏侍中拇指摩挲温热手炉,朗声道。“朝仪七日,皆无良策。吾等建议亦被谢大人一一驳回,不知中令大人有何高见?”

崔中令沉叹一声:“北部灾情严重,南部自顾不暇。如今只有当地豪强有余粮,然而商人逐利,借粮难以推行,唯有买粮。”“与北狄几场重战,国库已然虚空。几月前崇州研制火器又申请了近百万两白银,现下国库赤字,云海不通,哪里还有钱去买粮?”魏侍中:“听说谢大人前段时间命人建造的别苑就用了六十万两白银?”谢尚书怒:“我谢家女与六皇子大婚在即,别苑乃是嫁妆之一,魏侍中莫非连皇家别苑都要惦记?!”

“怎敢,只不过如今朝廷上下连陛下都要节衣缩食,谢大人所为着实令人惊奇。”

“魏狗贼!你不过就是……”

“够了。”

沉厚喝声忽然响起,殿内几位官员连忙跪地:“陛下息怒!”接到陛下示意,高公公连忙上前,将年迈的晏丞相和崔中书令扶坐在椅子上。

二人刚要起身,却听到了陛下不容拒绝的沉声。“两位乃是大晋三朝元老,股肱之臣,如今年迈力衰,若是伤了身体,朕会心疼的,坐下吧。”

二人只得听命。

昭明帝来回走了几步,叹声沉重。

“太史令,可推算出今年何时下雪?”

闻言,角落一个蓄着山羊胡的浅绯色官服颤巍巍的跪在地上,头颅紧贴地面。

“臣才疏学浅!请陛下恕罪!”

“拖出去砍了。”

话落,殿外走来两名神羽卫,面容冰冷的将惊颤求饶的太史令架出紫宸殿。几瞬之后,一声惨叫,殿内外再度恢复平静。这已经是今年入冬以来第五个被砍头的太史令了。谢尚书心里正盘算着让谁去当下一个短命鬼,余光便扫到了江州织造司重金精制的赤金龙靴。

头顶声音飘扬入耳,不辨喜怒。

“谢卿对嫡孙女的婚事很是重视啊。”

谢尚书心里咯噔一声,俯身更低:“陛下赐婚,不敢轻慢!”脚步声徘徊良久,逐渐远去。

“大晋重礼,皇室大婚的确不可削减。然天灾无情,百姓受苦,朕心难安。”

话音微顿,似是在苦恼,又像是在等待什么。然则,殿中两位三朝元老眼观鼻鼻观心,没有丝毫接话的意思。地上几位大臣更是谨慎小心。

又走了一圈后,头顶的声音再次落下。

“正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