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收信
在钱庄头的默认下,林蕴划了两亩地的棉田,然后带领着棉田的管事和佃农一起把叶心掐了:“摘除顶端的一叶一心就好。"<1林蕴见钱庄头掐叶心的时候,面上还带着心疼,他冲林蕴小声嘀咕:“司丞,这棉株长得多好啊,掐了真不会坏事吗?”林蕴摇摇头:“庄头再信我一回。”
林蕴这几日在几个农庄管事和大批佃农面前,都对钱庄头尊敬有加,因为她已经发现,大周的南北方隐藏的矛盾非常大。她是皇城来的官不假,但林蕴只言片语的讨论,关于她代称都是“那个北方来的"。
大周之前的都城并不在京师,而是在南方的南都,政治中心北移,早就吵过几十年。即使百年后的今日,也没有太多改善,南北方矛盾越来越深,只是隐而不发。
每届考试科举都是南北榜,南方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北方,卷子分开批,录取人数差不太多。不论是古今中外,这种大规模考试的"不公平"会让整个地区从上至下的争论不休。
再加上北方虽然是政治中心,但经济中心还是在江南一带,江南耕地不足十分之一,却贡献了三成多的税粮,这种不平衡导致北方缺粮严重依赖漕运,每年从南方运粮,漕运沿途征发民夫,这负担最后又加到了南方的头上,江南民众可谓是哀声哉道。<1
了解这些之后,林蕴也不意外钱庄头第一次见她频频提及北方人不会种地,因为在他们眼中,林蕴也是一个占他们便宜的“北人"。她这次在江浙能待的时间有限,纵使她是大周目前品级最高的农官,但江南百姓对她的质疑多过信任,再加上“北人"的身份,林蕴要想在南方吃得开,获得在皇城民众间的那种声望,真是难上加难。但所幸林蕴不是要在大周全境当"神农",而是想让百姓们的地越种越好,正如她之前所想的,她不必强求让江南人都信服她,她找一个让江南人信服的人,然后让这个人与她站在一处,这就省时省力很多。对于看好的江南农业的技法推广人,林蕴不吝于放低身段,帮他建立威望。她又不会在江南久待,失掉一点面子是小事,让有才能的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多干活快,不消多时这片棉田的棉株都去完了顶,有两个佃农一道回去休息,路上吕进宝同旁边的佃农道:“彭义你看,我就说我们庄头是一等一的种地好把式,这北方来的官一开始还颐指气使的,如今都和咱们庄头有商有量的。彭义连连点头:“北方人能有多懂种地,不过这个官倒是不错的,和大部分北人都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吕进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棉田里,没在林蕴手底下干过活。“她叫我们去开沟还发赏钱,下雨了给我们送伞,怕我们不好赶回去,给当地农户留了钱,让我们留宿,第二日天晴了再回来。这田种得怎么样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做人方面不差,甚至说得上很好了。”吕进宝听了也咋舌,这何止是不差,和官老爷们比起来,这都是女菩萨了!他们知府可不会多花一文钱在他们这些庄稼人身上,成日里只想着如何从他们身上多收点税,恨不得让他们累死在地里给他种田呢。隐隐的,彭义居然希望这北方来的官真能种好地,这样一个人要是有实力做上大官,总比他们知府当官要好啊!
大大大
四处跑了一日,傍晚林蕴回驿馆,如意手里拿着三封信,道:“真是赶巧了,平日里都是一封封来,信差今日拿着三封信送来,说都是给小姐你的。”前几日林蕴收的信是自己远在皇城的下属来汇报工作,这回一次三封,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事。
林蕴按照顺序,先拆了最上面一封的,是詹明弈寄来的,说他不日便可抵达杭州,问她秧盘效果如何,是否需要他再改进,等他到了之后可以与她一同商讨。
林蕴当即就想回信写上一段,展示一番自己在雨中想到给秧盘刷桐油的机敏,但詹明弈过几日就到的话,寄信不方便,那还是当面说吧。第二封摸着厚厚一沓,是宋氏寄来的,林蕴想着宋氏平日里话那么少,写信的时候居然滔滔不绝吗?
等拆开信封,才发现信纸只有一页,剩下的全是银票。林蕴攥着这一大沓银票哭笑不得,早在船上林蕴就发现了,宋氏给她的防晕船包袱里居然还放了不少银票,林蕴压根没什么机会花,顶多吃吃饭,给佃农些赏钱。
怎么今日又送新的了?
展开信,宋氏先是说自己在皇城一切都好。林蕴看到这里,松了一口气,要不是有杨嬷嬷这种人精陪着宋氏,林蕴都不放心将宋氏留在宁远侯府里,好在夏天宋氏和郑氏都住林园,能少与林岐川打交道。
接着往下看,宋氏又询问林蕴在江浙可好,可有水土不服,事情顺不顺利之类的。
最后她说穷家富路,银子不嫌多,宋氏又从铺子里取出不少分红,让林蕴在外前面别省,照顾好自己。
看完信,林蕴心头酸软,其实她一抵达杭州就给宋氏写了一封信报平安,不过皇城杭州路途遥远,大概还没送到,宋氏就写了这一封过来。林蕴没多犹豫,当即提笔再回一封。
【母亲,上一封信我说我幸运地不晕船,而且在船上遇见了关系不错的同僚。沿河两岸,波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