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
鸭屎都要踩出来了!
六点,景区关闭。
林骁带着人上山巡逻,确保没有游客因为种种原因滞留在山上。
他一边上山,一边看着垃圾清运车一车一车地往山下走。
要么说人多力量大呢!
一座山头,这一天至少产生了好几吨垃圾,简直是劲爆!
不过这也代表着,山脚下摆摊的小贩今天都收获颇丰,一天的营收破万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全镇16个行政村,应运而生的200多家农家菜馆,以及在镇政府鼓励下开设的6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
可以预见的是。
这一整个国庆假期,这些村民都能赚到不少钱。
当然,大部分村民胆子小,不敢去蹭这个热度把家庭住宅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
毕竟这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低。
但即便如此,各村出租山头和土地搞娱乐游玩项目,比如漂流、采摘园、烧烤园、露营地等,也可以为村集体带来不菲的收入。
毕竟这些项目引入之前,潮白镇已经名声在外。
之前招商招不来。
可后来,潮白镇用自身努力证明了那句话: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后期引进的那些旅游开发公司,租地费用可不便宜。
村民们光是靠租金分红,家家户户就能分到不少钱!
可以说,国庆节的这一波爆火,完全做到惠及全镇所有村民。
甚至,有《爱如潮水》这首歌在。
潮白镇的乡村旅游就算是拿下了养老保险,以后只要不作死,就能一直吃这碗饭。
这就好比《望庐山瀑布》之于庐山,《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一样。
毕竟论山之雄伟、阁之宏阔。
远超庐山和滕王阁的大有人在。
但人家之所以能做到全国闻名、人所共知,就在于有古人加持。
如今,潮白镇也走上了这个路子。
林骁在谋划老鸭山开发的时候,就强行碰瓷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
如今,这句诗被做成了路标招牌,插得漫山遍野都是。
别的景点,都是“我在XX很想你”!
潮白镇已经玩出了新花样,碰瓷上古人了,招牌前一堆一堆拍照打卡的。
更别提,潮白镇还有《爱如潮水》这首大爆歌曲的加持。
虽然这只是首流行歌。
与《望庐山瀑布》和《滕王阁序》这种千古名篇来说,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只要这首歌长红不衰。
那对于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完全不输千古名篇,甚至在这个追赶潮流的年代,效果更好!
晚上7点,林骁走到了老鸭山的山顶。
秋老虎如今咆哮得厉害。
这个时间,太阳还高高悬挂西天,气温依旧灼人,半天没有凉下来的意思。
林骁俯瞰整个潮白镇。
这个视角,仍能看到镇集上人头攒动、烟火茂盛,这热闹景象好似赶集和过年,甚至比过年还热闹。
潮白镇的赶集是农历逢二五八。
为了迎接国庆假期,遵循了不知多少年的民俗乡约,也在镇政府的倡议下被直接取消。
更感人的是,全镇5万村民竟全部同意,几乎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
即便是再无知的老人和村妇,也知晓自己生活了许多年的土地,一下子“火了”!
他们对“火了”其实没太大概念。
毕竟短视频时代的冲击,在乡村是一种并不稳定的2G网络,大家也刷视频、看直播、买拼夕夕。
但除此之外,生活与十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依旧是种田、打工、养娃,一日三餐。
可如今,这种生活在短短几个月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几乎每天都有打扮新潮的外地人,操着一口普通话很有礼貌地问“老鸭山在哪里”或者“潮水河怎么去”或者“这里是下关村还是上关村”……
不算封闭的乡村,突然开始多了各种牌照的小汽车,而且看造型都是很好的车子。
有一些牌照上打头的那个字,好些人甚至对不上是哪个省。
原来小孩子在村里随便乱窜。
如今家长开始提醒:“莫要乱跑,小心被车撞到!”
村民们日常讨论的话题,也开始从谁家的谁谁三十好几还不结婚,变成了一些新鲜的、时髦的话题。
“二根儿子回来了,说是要花二十多万,把他家的房子改造成宾馆!”
“什么宾馆,那叫民宿!”
“民宿是什么,不是给人花钱睡觉的地方吗?”
“是倒是!”
“那不就是宾馆!”
“……”
“哎,镇南边农贸市场要重新招租了,说是要搞什么夜市,关宝强家已经定了一个铺位了!”
“宝强干了这么多年村厨,手艺这么好干嘛不去开店,租个摊位能挣多少钱!”
“你没见识了吧!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种路边摊,说是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可挣钱了。我三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