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外放
正月二十三,在淮王陆忱叛乱平息的第三日,明德帝正式下诏,立皇五子昭王陆憬为太子。
连番遭受打击、已是心力憔悴的帝王再无心政事,命新储君监朝。文武百官对朝中的风向多少都有预料,昭王殿下定鼎大晋半壁江山,平河北、淮王叛乱,登临东宫之位实乃众望所归。前朝政权平稳过渡,后宫中,明德帝始终不曾同意发妻的废后所请。在将政务如数移交给太子后,明德帝携皇后迁往仁智宫居住。<1二月初五,在东宫册封大典前夕,蜀王陆恒离京就藩。至于淮王陆忱,则被废去亲王之封。明德帝仍念骨肉之情,命了太医为他医治病情,将他一同带去了仁智宫严加看管。冰雪消融,朝中气象随之一新。
“太子殿下。”
尚书省前,顾宁熙后退半步见礼,与面前人维持着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合乎规矩。
微妙的疏离之感,却被陆憬敏锐察觉。<1心底升腾起些许不悦,但元乐看向他时,她的眸中依然是蕴着笑的。顾宁熙也确乎为好友欢喜。他成了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这辈子不必再背上弑兄夺位的疑云。他光明磊落,是民心所向。而蜀王殿下去了蜀地,蜀中素有“天府之国"的美名,那儿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于他而言也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一切都很好,就宛如天边阳光灿烂。
顾宁熙笑容中带了几分轻松与释然,她亦会有自己的去处。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安侯他们在朝中必定会步步高升。而她不同,昭王殿下在前线征战时,她在京都安享太平。她无从龙之功,可以如寻常官员一般按部就班地外放,去过自己称心遂意的日子。
“你要去何处?”
陆憬开口,顾宁熙笑着交代手中的差事:“陛下与皇后娘娘迁居仁智宫,宫室尚需修整。”
此事本就由她负责,这半月她都要往仁智宫,工部的常务侍郎大人已安排旁人为她分担。
她没有多搅扰昭王殿下,一礼让开了路。
新旧朝更迭,接掌军权,提拔功臣,安抚宗亲,一桩桩一件件,会比陆憬想象中更为忙碌。
但所有都在掌控中,唯有一样例外。
他该与元乐挑明了,只是仍欠契机和方法。之所以觉得为难,是因为有些话或许不该由他主动来提。陆憬驻足,回眸望顾宁熙离去的方向。
元乐并无与他深谈之意。
女扮男装科举乃欺君之罪,所以他可以理解,元乐自小到大对身份之事讳莫如深,一直隐瞒着他。
可若是她一视同仁也就罢了,为何偏偏她就愿意告诉孟庭?<4不过是一个认识区区三载的表兄,她为何就觉得孟铭轩比他更值得信任?若有东窗事发的一天,这朝中除了他,还有谁能保得住她?元乐应当也知道,她总不能就这般朝不保夕地过一辈子。今后的日子,她到底预备如何?
“殿下。”
见太子殿下迟迟未动,孙敬犹豫再三出了声。巳时三省的长官都候在政事堂中,等着殿下前去议事。“走罢。"陆憬留下一句话,“这些日子宣平侯府中的动静,让人多留意些。“是,殿下。”
冬去春归,不知不觉间又回到仁智宫时,顾宁熙深感物是人非。积雪散去,柳树枝头已抽出新芽。
大约陛下也不曾想到,这座他曾经颇为称赞的别宫,竟最后成为了他选择颐养天年的地方。
依太子殿下的意思,等天气和暖后仁智宫要再行扩建修葺,以便让帝后日常起居更为舒心。
顾宁熙方在盯看回廊的布置,修改梁上雕刻的纹样。忽有一面生的内侍上前,顾宁熙认得他腰间令牌,乃凤仪宫中人。“顾大人,皇后娘娘未时邀您在花苑一叙。”行宫中不比宫廷规矩森严,前朝后宫的界限也没有那般分明。况且陛下对皇后娘娘满心愧疚,不会拘束这等小事。
“好。“顾宁熙一礼,领了懿旨。
小内侍告退,届时自有人来为顾大人引路。“顾大人,您是说龙爪下再雕一颗明珠吗?”“嗯,"顾宁熙回些神,“这一段木纹有瑕疵,雕作明珠可遮掩。”顾大人巧思,木匠自是照办。
顾宁熙仰眸,望向梁间金龙出云的彩雕时,思绪也随之飘远。其实她亦想去见见皇后娘娘。
昭王殿下告诉过她,那道废黜东宫太子的诏书,是皇后娘娘跪于太极殿中亲自向陛下求来的。
这桩秘闻在宫中几乎无人知晓,大约就算是流传出去,听者也只会当一则无稽之谈看罢。
因为太过不合常理,蜀王殿下是皇后娘娘的嫡长子,自幼得皇后娘娘教导,也曾是许多人心目中合格的储君。
在彼时众人的求情力保中,陛下分明已经有意宽恕蜀王殿下,唯独是皇后娘娘背道而行。
能对陛下废立太子的决策有如此影响的,也唯有皇后娘娘了。正因如此,才更叫人匪夷所思。
除非……顾宁熙垂眸沉思,皇后娘娘亦知道了些什么。早春时节,花苑中已缀了几丛迎春。
“臣工部郎中顾宁熙给皇后娘娘请安,娘娘万福。”“起来吧。"皇后看向周围侍女,淡淡道,“你们都下去吧。”皇后娘娘单独召见外朝臣子,很有几分不妥。但凤仪宫的掌事宫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