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契合(2 / 2)

,桩桩件件都干系民生。

有时她翻开那些奏案,下笔如有神。就好像她已经做惯了这些事许多年,冥冥之中有天意帮她似的。

朝事顾宁熙可以得心应手,夜间在榻上却不尽如此。他精力无穷无尽,各式花样层出不穷,仿佛永远不知餍足。顾宁熙当然也是舒服的,但架不住他无休无止的索取啊。她就是个平平无奇的文官,哪里能同他比?又一回瘫软陆憬在怀中时顾宁熙想,她就该把接手的事务都丢还给他,省得他夜间折腾个不休。<1

尤其是在休沐日,他行事便更无所顾忌。

时而被逼得狠了,榻上的顾宁熙早将“忤逆犯上"四字抛诸脑后。不说直呼皇帝名讳,她连该骂的、不该骂的一股脑儿都倒了个干净。辰时的阳光暖融融撒在锦帐中,轩窗外是个明媚的晴日。顾宁熙半倚在陆憬怀中,睁着惺忪的眼,懒洋洋地抬了手。陆憬替她系上中衣,瞧她慵懒放松的模样,可爱又可怜。顾宁熙昨夜的怒气还未消,轻哼一声不愿理会他。等到四品绯红官服套上时,她才回笼了几分理智。她官服的玉带陆憬解得再娴熟不过,系上也很是熟练。顾宁熙提高圆领,遮去了颈间痕迹。想到昨晚他仗着休沐为所欲为的行径,顾宁熙忍了又忍,还是没能忍下去,心底小声冒出了一句:“狗皇帝。像是知道顾宁熙在腹诽什么,陆憬朗笑,在她唇瓣上啄了啄。他牵着她的手下了榻:“走吧。”

“嗯。”

二人同登御辇,一同去往御书房。

日子就这般一天天过去,冬日里前线捷报传回,利州的叛乱如数平息。本也只是乌合之众,不成气候。帝王恩旨,只将为首叛乱的几人就地诛杀,余者不再株连。参与叛乱的兵士皆放还乡,授以土地,耕作度日。地方渐稳,民心归一。

新年伊始,陆憬正式下诏改元天观。朝廷的旨意传遍四境,天下咸知。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顾宁熙请旨出京,代帝巡察四方水利。朝廷钦使分两路,顾宁熙往东,出关内道,过河东道、河南道。这是她入朝为官以来初次离京远行,独当一面。

除朝廷所派护卫外,程武奉陛下旨意,沿途护卫顾大人周全。京都外风光各不相同,从前只在书画中见过的景色,慢慢都现于顾宁熙眼刖。

代州之地多丘陵,济水河畔架起了第一架高转筒车。流水在坡下源源不断冲击,水轮不停转动,索链上的竹筒汩汩汲取送往高处的,是春耕的希望,百姓的希望。

田野间禾苗已抽出新芽,嫩绿的颜色蕴着无限生机。田地里随处可见农人耕作的身影,多数时候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纵然忙碌不休,他们面上却是久违的生动与希冀。

中原大地饱经战乱,多少百姓在战火中背井离乡。人口锐减,地多人少。煎熬到今日的民心渴望安定,渴望丰衣足食。春雨浙淅沥沥,顾宁熙不自觉伸手接住落下的雨滴。今岁雨水丰沛,加上筒车与曲辕犁,大大便利了百姓耕作。

蒙蒙春雨中,仍有农民在田间埋头辛劳。

顾宁熙详细观察着田中犁具的使用状况,在农人们闲暇时,与他们攀谈,想再加以改进。

知晓她是京中派来的钦差,百姓们热络无比,七嘴八舌地与她说着田地、庄稼,还有今年可能的收成

朝廷赋税一降再降,便是大字不识的百姓都知道,本朝与前朝不一样了。不再有服不完的力役,交不完的杂税。

百姓对朝廷的态度,单看他们对钦使便可知。顾宁熙踩在松软泥土间,惯来立于朝堂金砖的、洁净的官靴糊满了淤泥。可这是脚踏实地的感受,是在京都永远都不会有的体悟。述职的公文写了一页又一页,闲暇时分顾宁熙也会去信回京,与朝堂上的那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在外征战时,大约见惯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罢,知晓仁政永远会比所谓的严刑更能安定人心。战火频仍,他以数年的时间平定了中原,结束无休无止的战乱,怎可能不得人心呢?

就如皇后娘娘所言,这座江山合该就是他的。原定于六月的归期,顾宁熙一延再延。1

夏日炎炎,禾苗碧绿,仿佛要透过灼热的风给人带来清凉。<2顾宁熙抱膝坐于柳树荫下,她自幼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从读书到科举入仕,安逸顺遂。

她从前想着外放造福一方百姓,可她从不曾到田间地头,真正看过民生疾苦。有些政局上的设想,就如空中楼阁一般,天真、虚妄。田间农民挥汗如雨,蒸腾的热气顺着脚背向上将人笼罩,连泥土都散着灼人的温度。艳阳照于脊背,如同火烧一般。微风拂过顾宁熙一缕发丝,眼前所有的景象,足以让她默默良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