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出征(1 / 2)

第112章出征

摇床轻晃,粉雕玉琢的小公主扑闪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面前人。她的双颊粉嘟嘟的,有如水蜜桃一般。没看父皇多久她便感到厌倦,又开始摆弄自己短短的手指。

等到顾宁熙走近时,小公主仿佛一下子发现宝贝一般,咿咿呀呀便要母后抱。她如愿窝到了顾宁熙怀中,末了又回头看了自己的父皇一眼。顾宁熙失笑,分明这几月他也没少陪着女儿,但瑜儿就是与他不甚熟悉。她低眸逗弄着女儿,陆憬望她,眸中一片温柔。微风吹动纱幔,不多时小公主打了呵欠,在母后怀里舒舒服服睡去。她柔嫩的脸颊微微鼓起,小手还攥着顾宁熙的衣襟。陆憬轻手轻脚接过女儿,将她平放回了摇床中,盖好软被。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够开始认人,机灵得很。顾宁熙轻轻晃动摇篮,末了道:“她长得应该更像你。”“有吗?”

陆憬当然不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元乐就更不可能知道。不过顾宁熙望着小公主已经长开些的眉眼,虽说当下还看不出所以然来,但她直觉就是像陆憬。

唤了两名乳母入殿照料,陆憬牵了顾宁熙的手,与她同去偏殿议事。顾宁熙翻开国书,契丹酋长遣使来朝,愿举族归顺大晋。契丹在突厥以东,占据辽河上游一带,同样以游牧为生,人口约有十二万。契丹过去依附于突厥,然突厥可汗横征暴敛,以致契丹子民不堪其扰。契丹酋长转而想寻求中原大国庇护,给足了诚意。陆憬与顾宁熙自欣然答允,突厥内忧外患不断,照利可汗也暂无暇东顾。大晋与突厥的形势日益紧张,顾宁熙逐步接手了更多内政,好让陆憬心无旁骛。

大战在即,朝廷上下厉行节俭,省却不必要的开支。譬如工部奏请重修千佛寺,便被顾宁熙驳回。

唯在兴学一途上,她从未因任何事项耽误。中央官学中,顾宁熙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外新设算学、书学与律学,培养专门的人才。学校向寒门子弟开放,学生来源不再限于贵族子弟。

与此同时,州县学校也蓬勃发展。顾宁熙下诏,地方官员有兴学育才之责。她与陆憬议定,将"兴学育才”一项纳入地方官每三年的政绩考核。她规定了州县须向朝廷推选科举人才的数目,其中女子暂额定为二人,宁缺毋滥。官学之外,顾宁熙同样鼓励私人讲学,与官学互补。她额外下诏,地方商贾若能捐资修建女学,则他们下一代子孙可破格参与科举。大晋政局稳固,文化随之兴旺繁荣。

如今朝廷二圣临朝,帝后政令并行。女子既拥有单独参与科考的名额,不少有心仕途的殷实人家另辟蹊径,也动起栽培女儿的心思。尤其是捐资了女学的商贾,更想将这一笔生意多多赚回,趁势便让家中女儿入学。然女学发展终非朝夕之功,州县可贡的女学生名额虽只有区区二人,却也常年空缺。

地方还因此闹出丑闻,有学子连续三年在州学落第,够不上乡贡的资格。他竞男扮女装,顶替了家中姐妹的身份,占据女子科考的机会。后被揭穿,地方官员轻拿轻放,如此又有不少如法炮制者。消息经巡按使传到顾宁熙耳中,她当即下了一道旨意,严查地方贡入京都的士子名额。倘若再出现男子冒名女子科考的情形,该士子终身不得入仕,流放三千里。地方经手的官员一律同罪,以欺君论处,革职查办。陆憬初听闻此令时,奇道:“怎么下如此重手?”元乐向来宽和,甚少见她有如此重责时。

顾宁熙笑了笑:“唔,同陛下学的。”

恩威并施,有其中的道理。

重责之下,一夕之间便杜绝了此风。

曾有官员上表,弹劾皇后专断独行,为天下女子谋私。奏案中言之凿凿:“夫科举者,天下之公器也。不问出身,不别贵贱,唯才是举,方显朝廷礼贤下士之意。今为女子另设名额,看似优渥,实则割裂公途,人为划分晗域。臣非谓女子不可应试,昔有班昭续史、蔡琰著诗,女子之才,史不绝书,若其有济世之志,可与男子同场竞技,高下自见,何必特设名额,以示区别?此举若行,天下必谓朝廷刻意偏私,有违公允之道。”顾宁熙朱批:“地方乡贡,男子每岁二十人,女子堪堪二人,不公否?”一句话堵得言官哑口无言。

虽则朝廷仍是男子的天下,但这些年新入朝堂的官员中,多的是无权无势、曾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

他们蒙皇后娘娘赏识之恩,或因前程,或因感激,愿意效忠皇后娘娘。世家之间官官相护,而皇后娘娘知人善任,可破格提拔英才。与其攀附权贵,倒不如投效皇后娘娘。

“权”字面前,无论男女。

朝中的文武臣工也渐渐明白一事,触怒陛下,若事出有因,尚有皇后娘娘求情;若触怒皇后娘娘一一

那便自求多福罢。

端午佳节将至,太极宫中已重新收拾妥当。太上皇要携姚皇后回宫小住几日,共聚天伦。

家宴上,太上皇看着小平阳公主与祈安如出一辙的眉眼,爱怜之心大起,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祈安出生的光景。

陆憬自幼由太上皇亲自抚养长大,太上皇对他小时候的模样再熟悉不过。太上皇为小公主戴上了一枚长命金锁,逗弄小孙女许久,心底又不免感到遗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