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挽留(2 / 4)

侯爷,你会喜欢他么?”

“这……"绵苑一时被问住了。

因为她去麒麟轩不久就发现了秘密,知道他姓顾,她肯定不会放任自己动心。

不过仔细想想,至少是不排斥不讨厌的。

初时见他那张跌丽容颜,还忍不住多看了好几眼……她的犹豫,老太君瞬间看明白了。

“绵绵还是胆小,因为诸多顾虑而迟疑。”人的性子往往跟经历有关,老太君幼时家底殷实,爹娘待她好,后来出嫁成亲,不断的失去至亲,她也依然相信希望。所以在绵苑看来,她是个坚强之人。

而绵苑从小目睹了爹娘受害,为了一口饭吃跟上人牙子,后来在侯府安定下来。

她不喜欢改变,也害怕失去为数不多的东西。一旦成为宫中嫔妃,无疑是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所以她胆怯,并非因为厌恶顾寒阙。

此事老太君爱莫能助,必须她自己想通了,也要看顾寒阙能给她什么。旁人不好胡乱出主意,都不如当事人一句话好使。她只道:“绵绵若实在不愿,就来找我,断不能看着你被欺负,哪怕他成了皇帝也一样。”

“多谢老太君。"绵苑点头。

大大大大大大大

顾寒阙顺利登上帝位,京城之外的各地,谁都按兵不动,没敢轻易出头。鄢国被推翻了,新朝国号为虞,从头到尾没流多少血,出奇的顺利。他们若想匡复,也得师出有名,顾寒阙动作太利落了,把仁鉴帝和两个成年皇子迅速杀掉,剩余的年幼,胆小怕事且又在京中被控制住了,兴不起风浪。再一个是民心,短短几天时间,顾砚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影响甚大。当年他们是怎么唾骂不休的,今日就有多悔悟。难以置信,仁鉴帝会对一个有功之士这么狠。论起来,他们无冤无仇,只是当时新帝根基不稳,急于求成,且频频决策失误造成的。

偏偏他不能敢作敢当,为了掩盖失误,一错再错。结果令人痛惜,惹得百姓们咒骂不已。

若不是顾寒阙早早把老皇帝杀了,他们怕不是要万民请命,把人推出菜市口凌迟处死,好叫众人看他怎么死!

就跟当年的老尚书一样,不也死得凄惨!

因为这股愤怒,让顾寒阙的拥护者更多了,本身西蛮的战事就是因为他结束的。

举国上下,终于不受战争之苦。

再加上皇帝一死,以前压制许久的问题集中爆发了。先是去年秋闱的科举舞弊案,当初一群学子在茶肆里聚集抗议,结果来不及闹大,就被逮走了半哄半骗的打发回去,驱散后强行压下,拖字诀不了了之。然后是被两个皇子强行圈占的农田,农户们势弱,求告无门。如今皇子都嘎了,可不得出来好好说道,不能叫其他门阀接手了那些田地!只手遮天,大掌一撤,怨声载道彻底压不住了。个个苦不堪言,支持顾寒阙推翻统治,希望能得到一点善待。这无疑,也是个很大的难题。

朝中各处像个漏风的筛子,顾寒阙心知肚明,要治理起来,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前期定然要狠一点的,不然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定是阻力重重。顾寒阙迅速组建了一支临时的队伍,领头者就是李扶尘,封他做了巡查度支使。

明面上说是统筹财政与土地税收,实际给予的权力要大上许多,就连周津宁都暂时跟随他办事。

顾寒阙要他核查清楚,各地士族有多少土地,多少荫户,推行限田令约束他们的规模。

那些超出范围不纳税的,必须都得吐出来。光是举国上下排查就是不小的工作量,顾寒阙让周津宁带将士跟随,允许他们必要时候上些强硬手段。

免得地头蛇猖狂,压制不住。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这个新帝,打算把虞国上下烤一番,也合情合理。

伴随限田令的是税制改革,为了防止大户人家收容太多佃户,这部分人的税也得改,便充做财产税算在大户头上。

顾寒阙先盯上了户部尚书,刘明顺肥头大耳,富得流油,正适合用来杀鸡儆猴。

把户部尚书的位置腾出来,换一个人,方便配合李扶尘行事。也是此时,朝中众人才逐渐反应过来,顾寒阙和这位国师关系匪浅!不然能这么信任他吗?短时间内委以重任!虞国新政眼看着要大刀阔斧落下来了,朝中扎根已久的官员们,不免人人自危。

这时若想自保,只能自断其臂,断尾求生。若有脖子硬的往上撞,那正好给新帝抓典型了。顾寒阙处置刘明顺的速度非常快,手中拿捏的证据一放出来,依法查抄,有理有据。

好叫某些人知道,他在暗处盯了多久,做过的勾当早就被看在眼里了。顾寒阙这么做,不是为了一次性赶尽杀绝,俗话说狗急跳墙,逼太过了容易出事。

况且鄢国遗留的问题那么多,没可能一次性解决,人都杀完了谁来干活?因此,他给了坦白从宽的机会,主动配合李扶尘行事,依法缩减持有农田和佃户的,都不需要被查处。

官员们若是拧成一股绳,彼此硬扛,法不责众,赌他不敢杀。顾寒阙也确实不会对这么多人动刀,不过不配合者被李扶尘查出来,得有个罚额。

查抄更多的财产,叫他们出血肉痛,后悔莫及。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