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的车轮缓缓的碾过地上的薄雪,留下两道深黑的车辙。
太监将令牌递给了守门卫士,皇宫的大门缓缓的打开。
在清晨的朦胧中,古老的城门发出“吱呀”的声音。
马车再度向前而进,几道拐弯之后,随着一声马的粗气声,马车停了下来。
太监对贾环道:“王爷稍等。”
贾环点头。
不多时,车门打开,除了刚才这位太监外,还有三位太监,四位宫女,加在一起,正好八人,在车门整齐列好。
“给定远王请安。”
“本王安,各位请起。”
“谢王爷。”
在太监总管的搀扶下,贾环下了车。
此时天空已经蒙蒙亮。
可天空中仍有厚重的浓云,遮天蔽日,将晨光遮挡。
贾环环视一圈,想到自己应该是在中湖的北面。
他能望见远处,就是中湖挨着南湖的石舫。
北面环湖种着梅花,梅花的枝丫上绑着五彩的丝和红色的剪纸。
另外,有灯笼高低错落的挂着,仔细查查,正是三十六天罡之数。
中湖已经结冰,冰面上划出了一块硬实的地方,用稻草、泥土、沙子、碎布等铺了一块地,地上搭了长棚和亭子。
长棚和亭子面对的地方,正是一片滑冰的地方。
贾环的眼前,正有一座高楼。
上面挂着一块匾额,写着“摘月楼”
底下一行小字“洛阳贾生为友秩人留”
字写得一般,但是却是贾谊写的,也不知这匾额是如何保持到了现在。
应该是几次复刻下来的吧。
正想着的时候,一道苍老的声音传来,语气亲切:“定远王来了?”
“给阁老请安。”
严阁老摆了摆手:“我这身子,越来越不利索了。”
他上前来,握住贾环的胳膊。
贾环转而扶着他,发现他的手情不自禁颤抖,而且握的很重。
他自己也控制不好力道,确实是老了。
“定远王是第一次来,快随老夫进来暖和暖和。”
二人身后跟着十六位伺候的宫女太监,随着二人缓缓步入摘月楼。
严阁老扶着贾环,眼神浑浊,没走两步道,他的小腿就会微微颤抖。
这时候贾环便会故意慢一会,等着他休息。
严阁老的眼眶中突然湿润,几滴浊泪润在眼底。
他又顿了一会,眼泪消去,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如此几次,他才拉着贾环找了个方桌缓缓的坐下。
他看着贾环道:“我这几天晚上重新翻了翻史书。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不喜欢读史,到老了身边总得有史书。
不然像是缺了什么似的。”
贾环道:“阁老好学不倦,真是我等楷模。”
严阁老摆了摆手:“王爷何必奉承我,以王爷才智,想必史书早就烂熟于心了。
我不过是把年轻时落下的东西补回来。
我每次晚上坐在书房,就总是能想起申兄。
他比我强多了,我记得他临去之前,一直在看《易》。”
贾环忽然想起申阁老临去前,的确邀请自己去找个庄子种地。
有点想归隐的意思。
严阁老的眼眶再度湿润起来,他对贾环道:
“故人在时,不知其能。
故人故去,不见其比。”
“阁老节哀。
阁老为我大乾已是鞠躬尽瘁,还请阁老保重身体,再为我大乾工作三十年啊!”
严阁老笑了笑:
“那时候,我都得有百岁了?
古时候的张苍也不过如此了。”
严阁老端起太监端过来的茶水,品了一口,对贾环道:“到时候王爷也该抱孙子了,哈哈哈。”“哈哈哈。”
贾环和严阁老一起笑了起来。
陆陆续续的,陆孚、张岳二人也到了。
四人正聊着时候,只听得太监过来传道:“二位阁老,王爷,爵爷,太上皇和陛下到了。”贾环和张岳扶起严阁老,向着外面走去。
家宴不行大礼,这是早就定下的礼数。
由严阁老领头,四人在楼外相迎,而另外一边,则是陛下和太子,扶着太上皇从马车上下来。“臣恭请太上皇、陛下、太子圣安。顺天承时,福寿永享。”
太上皇的声音透露着笑意:“严卿。”
“陛下。”
二位老人亦步亦趋,彼此紧握着双手。
太上皇的手微微的颤抖着:“严卿身子可还好?”
严阁老摇了摇头:“已经越来越不利索了,每天觉都很少。”
太上皇对严阁老道:“严卿得重身体。”
严阁老又问太上皇道:“陛下身子到时一如既往的康健。”
太上皇只是笑了笑,他微微前倾,趴在严阁老的耳边,悄悄的对他道:
“前些日子给自己算了算,没几天好活了。”
严阁老连忙道:“神鬼之事如何管的了陛下,陛下不必担忧。
臣观陛下面色,好着呢!”
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