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宋文豪> 第334章 陆家老宅里的秘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4章 陆家老宅里的秘密(1 / 4)

陆北顾正暗自思忖间,雅间内的谈话却渐渐转向了另一个话题。

“说起来,北边那位“老朋友’,又遣使来了。”

晏几道放下茶盏,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趣闻般,笑道:“听说昨天使团到了黄河北岸,这会儿应该正渡河来东京呢。”

梅尧臣闻言,捋须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向他:“哦?可是为贺乾元节而来?早了点吧?”所谓乾元节,指的是官家赵祯的生日。

在大宋,每位官家的生日都是重要节日,全国放假,而且名字还都不一样,譬如赵匡胤的生日叫长春节,赵光义的生日一开始叫乾明节,后来改为寿宁节,赵恒的生日则叫承天节。

“非也非也。”

晏几道摇头说道:“五月乾元节自有另一拨使团来贺寿,此番辽国使团说是特来求请官家画像,欲“瞻仰圣颜’的...来的阵仗还不小,领头的正使是辽国林牙、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副使乃辽国枢密直学士、给事中陈颚。”

雅间内原本略显轻松的气氛为之一凝。

“求请御容?辽人此举,意欲何为?”

晏几道细细解释道:“无非是刚刚驾崩的那位辽主兴宗,与咱们官家神交已久,却始终缘悭一面,心中抱憾罢了....听闻从前王拱辰奉使北廷,混同江畔,兴宗便曾遥举酒杯,慨叹“不得亲见南朝皇帝大哥之颜’,其情殷殷。”

“于是去年四月,尚未驾崩的辽主兴宗便耶律防等人来过一次,当时是贺乾元节并送上了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两人的画像,向我朝求取官家画像,希望以画像“代相见’,全一段兄弟邦交的佳话,当时我朝是同意了的。”

“竟是如上此...当时我尚未入京,倒是不知道此事。”梅尧臣也是头一次听说。

欧阳修这时候颔首道:“是有这么一回事,只是恰逢辽主驾崩便耽搁下来了。”

实际上,契丹人有这种好奇是很正常的。

契丹人跟汉人文化不同,契丹人缺乏汉人自西汉以来“君权天授”的文化基础,脱胎于草原文明的他们,更希望能处于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帝的领导之下。

并且“皇帝”对契丹人而言也最好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们心里不踏实,反而能看到其模样才会产生敬慕之心,故而辽国皇帝为了将恩威远播于四方,甚至会主动将自己的画像发给各部。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辽国想要索取宋国皇帝的画像,其实是表达尊敬的意思。

除此之外,好奇心肯定也是有的,毕竟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交往十分密切,双方皇帝是真的“神交”已久,每逢节日以及双方皇帝的生辰、国丧、新君即位,都会遣使致意,书信往来不断。而辽兴宗与宋仁宗差不多同时即位,两位皇帝一起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太平时光,却始终无法见上一面,难免遗憾。

“只是夷狄之心,不可不防。”

苏轼此刻却忽然开口:“若仅止于瞻仰,何须动用林牙与枢密直学士这等重臣?其请背后,恐非单纯思慕之情那般简单....《唐律疏议》有载,“厌胜之术,或图画形象,或刻作人身,刺心钉眼,系缚手足’,若御容为其所得,谁能担保不用于邪祟之术,危及圣躬?”

他此言一出,雅间内顿时静了片刻。

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士大夫都是这么想的,只能说两国的文化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欧阳修沉吟良久,缓缓颔首:“厌胜巫蛊,确实自古有之,然则自真宗朝至今,两国太平已久,辽主兴宗在位时,确曾多次表露对官家的钦慕之意,甚至先一步将其父圣宗与自身画像遣使送来,其意不可谓不诚,我朝又已答应.. .…今其子承遗志而来,若我朝因疑生忌,为区区画像而损两国盟好,窃以为不足取,恐寒了北朝人心,徒生嫌隙,反为不美。”

“盟约虽在,然夷狄狡诈,其心难测。”

曾巩的观点也跟老师不一致:“昔日兴宗送上己像,我朝未即时应允,彼时群臣争议便已甚大。如今辽主再提此事,朝中反对之声只怕更甚,若画像流于北地,被宵小之徒用以咒诅,纵然无稽,亦足恶心. .官家仁厚,纵不以为意,我等为臣子者,岂能不为君父安危计?”

欧阳修还是坚持他的观点,说道:“想那辽兴宗,与咱们官家年纪相仿,几乎同时御极,隔着重山大漠却始终未能得见一面。临终前特遣使送来自家画像,其情可悯,如今新辽主续此遗愿,姿态放得甚低,若一味回绝,反倒显得我朝小气,缺乏上国气度。”

一直静听的陆北顾,也不由得想起方才欧阳修关于“袍子”的告诫,与此事何其相1似. . . ..看似微末之物,却可能牵连着难以预料的风波。

故而,他并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而这家酒楼做的生意不大,晏几道选中此地,完全是因为人多不方便走太远,这里离得最近,所以即便是早有准备,给所有雅间都上菜的速度也慢得很,耽误了不少时间。

好在众人还是比较能聊的,刚才已经靠聊天把这段空窗期硬给熬了过去。

此时,店家伙计鱼贯而入,捧来的并非山珍海味,倒是几样极合时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