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叫战报会撒谎,但战线不会。
与这个道理类似,报纸上整版写着哪里丰收,哪里钢铁厂突破了多少产量,但真实情况却是从九月底开始,老丈人回秦家屯已经采买不到什么物资了。
城里先是限定了鸡蛋的购买量,每户凭证每个月只能购买一斤的鸡蛋,超过十人的大户,每户每个月可以多购买一斤。蔬菜变成三天供一次,每人供菜1斤,要凭购物证,登记购买。
花生和瓜子一年品尝一回,每逢春节光临,每户凭证供应花生半斤(含皮)和熟瓜子2两。食糖供应凭证每人每月供应2两,水果块糖或黄砂糖二者选一。黄砂糖据说是从古巴进口的,因此也叫古巴糖。
酱油(低档)、醋(散装)基本是敞开供应,但每次购量不得超过3斤,所幸不限次数。
何達想在家里做个大菜,对不起,现在也麻烦了,花椒、大料等辛香料都要凭证购买,每户每年只有半两的量。
好在粮食并没有减少定量,只是票证管得更严了,像天桥这样的黑市也因此倒了大霉,被查了又查。受此影响,没被波及的小黑市粮票倒腾价格大涨。
粮票不够的人家怎么办?要么找人调剂,换更多粗粮,要么就想办法钻空子。
此时,糕点食品并不限购,由于是粮油制成,热量高,很受民众欢迎,一时竟然出现了排长龙抢购的场四合院里,像阎家、贾家这样的人家,粮食又不够吃了,于是老阎与贾东旭只能到处找人调剂。这日下班,何達正准备骑车回去,杨碧华找到他,想与其多换几张粗粮票。
见杨碧华一副为难的样子,何達问道:“你把细粮票换了,家里两个孩子够吃吗?”
杨碧华无奈道:“招娣年纪也大了,可以吃二合面,我要是不换,家里就得有一个人饿肚子。”“贾张氏还是那么能吃?”
“我婆婆现在不怎么动弹了,但胃口依然很好。”
何達想了想,自己和贾东旭都快把贾张氏忽悠瘸了,她就吃饱这点要求了,自己总不能也忽悠了吧?算了,自己还是发发善心吧,就当是可怜两个丫头了。
想到此,何達说道:“碧华,我老丈人经常下乡,这你也是知道的,他之前就住在乡下,和村里还有一点关系,能弄来一点小土豆,我明天让他下班前带点过来,按市场价匀给你二十斤,你用土豆做主食,也够吃好几顿了,这点细粮票,你还是留给两个孩子吃吧!”
“师父,这……我实在是太谢谢您了!”
“别说谢,我都是为了两个孩子,明天把土豆给你,你自己别在外面声张。”
“师父,我知道的,我保证不说,也不让家里人乱说。”
说好这件事,两人骑车回去。
路上,杨碧华担忧道:“师父,现在这年景怎么越来越差了,连买个菜都要限量,那以后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要凭票?”
何達无可奈何道:“这事不好说,再苦也只会苦这几年,年景总会变好的。”
今年还只是开始,明年猪肉会改为“按人凭票”供应,每月发肉票3张(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张),每票供应鲜肉1-3两,再后来鲜猪肉不足,只能用肉罐头代替,到时候一年能吃上一斤肉就不错了。另外,凭购货证购买的商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先是食用碱、小苏打、肥皂等,随后是洗衣粉、煤油、皮鞋、布鞋、胶鞋。等到61年“工业券”发行,毛巾、毛毯、毛线、手帕、电池、铁锅、铝盆、铝饭盒、搪瓷面盆等,都要“工业券”。
何達想到在年代文里看到的这些资料,有些话,他也不知怎么该和身边这些提问的人说。
另一边,轧钢厂此时也下班了。
许大茂这个采购员工作时间自由,发现形势不对,他有马竹美在供销社的关系,还是能买到不少紧俏物资的。
下班前,许大茂把帮食堂张主任买的东西送了过去,随后准备骑车回去,没想半道遇到了阎解成,又成了这小子的“司机”。
“大茂哥,你最近在干嘛,我好几次下班都没有见到过你了!”
“我是干采购的,现在去乡下采购物资有多难,你不会不知道吧?”
“我当然知道,这么说,你应该去过左家庄吧,有没有见到燕妮?”
“见当然是见到了,解成,你就算工作再忙,周末总有时间吧,这几个月,你可别说一次都没去左家庄“我去过,八月份的时候,我还攒钱买了点糕点,不过最近两个月,城里啥都不好买,我实在是不好意思空手过去。”
许大茂听此,忽然停下自行车,转头向阎解成问道:“解成,你别告诉我,你现在又改了主意?”阎解成觉得自己冤枉:“怎么会,只是大茂哥,没你帮我出主意,我都不知道怎么跟我爸妈说这事。”“你小子还怪起我来了,我不是说要反其道而行吗?”
“你是说过这话,可怎么个反其道而行呀,你上次又没具体解释。”
“解成,我都不稀罕说你,反其道而行,就是要跟你爸妈的想法反着来,你爸妈喜欢勤快的,那你就相中个好吃懒做的,你爸妈喜欢勤俭的,那你相中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多试几次,你爸妈对你失望了,你到时再把燕妮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