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
一辆极其低调的黑色红旗商务车,没有惊动任何人,如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停在了青石小筑的停车场。车门打开,走下来三男一女。
为首的是个年过花甲的老者,脚下一双布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得像鹰隼,他就是央媒《舌尖寻味》的总编,杨万里。
一个能用一篇专栏,决定一家餐厅生死,让无数五星酒店和米其林主厨又敬又怕的行业泰斗。“杨总,这就是青石小筑了。”随行的年轻编导压低了声音介绍,“看着……好像和网上说的差不多,是挺乡土的。”
杨万里环顾四周,看到了远处正在施工的湖滨乐园,看到了村口略显杂乱的集市,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
若不是苏文清在电话里赌咒发誓,甚至不惜拿出多年的交情作保,还搬出了“刘问渠”这个让他心脏都漏跳一拍的名字,他绝不会踏足这个正被负面新闻缠身的“乡土骗局”。
刘宏硕早已等在门口,脸上没有谄媚的笑,态度不卑不亢,将一行人引进了“望湖轩”包厢。没有多余的寒暄,甚至没有上茶。
直接上菜。
第一道,就是那道在电话里被苏文清吹得天花乱坠的素炒鸡毛菜。
碧绿的菜叶,仿佛还带着清晨山间的露水,被最简单、最考验功底的烹饪手法清炒,盛在朴实无华的白瓷盘里,甚至连摆盘都谈不上。
杨万里的助理兼首席美食评论员李娜,夹起一筷子,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察的轻视。但当那菜叶入口的瞬间,她的表情凝固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极致的鲜甜,混合着清冽的植物芬芳,瞬间在她挑剔的味蕾上炸开!
那不是任何调味料能堆砌出的味道,而是食材本身,源自于大地最纯粹、最本源的生命力!她甚至忘了咀嚼,整个人呆在那里,仿佛灵魂都被这股味道抽走了。
杨万里看着自己这位心高气傲的得意门生的表情,心中一动,也夹了一筷子。
下一秒,他那双阅尽天下美食的眼睛,骤然瞪圆!
就是这个味道!
和他三十年前,在川省那间即将消失的老宅里,尝到的刘问渠亲手做的那道开水白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这菜!”杨万里放下筷子,声音都有些不易察觉的颤抖。
第二道菜,静湖鱼头汤。
奶白的汤汁浓郁醇厚,鱼肉入口即化,那股鲜美霸道得让人想把自己的舌头都吞下去。
第三道,炭烤小香猪。
每一道菜,都像一枚重磅炸弹,不断轰击着杨万里一行人那早已固化的美食认知。
他们终于明白,苏文清为什么在电话里说,这里有“奇迹”。
一顿饭吃完,杨万里放下筷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哪还有半分来时的审慎与怀疑,只剩下被美食彻底征服后的满足与震撼。
他站起身,对着一直候在门外的刘宏硕,郑重地说道:“我想见一见这里的老板,还有……我想亲自拜访刘问渠老先生。”
王宇很快出现在包厢。
杨万里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神无比复杂。
“王总,你的菜,征服了我。”他开门见山,“但光有菜还不够,我要看到菜背后,真正的故事。我要知道,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
“杨总编想看什么,我就带您看什么。”王宇微微一笑,从容不迫。
接下来的两天,杨万里和他的团队,用最挑剔、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与网络上那个被肆意抹黑的、截然不同的青石村。
他们看到了窗明几净、流水线高速运转的“静湖优选”渔具厂,工人们脸上是朴实而自豪的笑容。他们看到了王益民村长带着村民,热情地在集市上售卖自家的农产品,那种发自内心的精气神,是任何剧本都演不出来的。
他们看到了畜牧区里,城市来的孩子们和温顺的澳洲白绵羊在草地上奔跑互动,笑声清脆得能洗涤灵魂。
他们看到了丁一、周子昂这些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专业、专注,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里没有骗局,没有投机。
只有一个年轻人,用他的智慧和魄力,将一个贫瘠的村庄,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典范。
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可以被复制却又无法被超越的,良性生态闭环。
杨万里站在后山那片改良过的土地上,抓起一把肥沃的黑色泥土,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惊人活力。他彻底明白了。
这不是什么乡土骗局。
这是对所有只会坐在摩天大楼的办公室里,用冰冷的PPT来定义世界的资本,最响亮、最滚烫的一记耳光第五天。
就在云鼎资本的陆泽,拿着一沓厚厚的舆论报告,优雅地走进凌北市政府大楼,准备给陈局长下达最后通牒时。
央媒,《舌尖寻味》官方账号,在所有平台,同步推送了一篇深度视频报道。
标题,如平地惊雷,震彻全网。
*《乡土里的世界味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