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我要当大官> 第162章 圣火教北伐 安国军南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2章 圣火教北伐 安国军南下(1 / 3)

凤栖府。

因为前两年瘟疫的折腾,如今整个府登记在册的只有九万人。

这还是因为皖北这两年闹完兵灾闹旱灾,大量灾民迁移到了这里,否则人口数还要更少。

梁河县,大武乡,西南门村。

大片土地被撂荒,初冬时候,不少村民抛家舍业的离开了村里,有的是做了逃户,出去搞什么营生,有的是实在全家饿的没法,一家一家成群结队的出去,走四方吃百家饭,寻摸条活路。

实在是那些杀千刀的差役黑心贼,苛捐杂税收不完,今年秋赋越发繁重!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但今天,村里有些热闹。

东边儿,运河上来了几十条船,船上有粮食,每一户只要有人去帮忙搬运,就给五斤糙米。南边儿,来了一个背着百宝的货郎担,挑着他琳琅满目的担子进了村里,不等叫卖就被一群梳着总角的,唱着童谣的七八岁小孩围上了。

“圣火燃,照四方,圣军到,分田粮。地主逃,仓廪开,穷汉笑,吃到饱!”

三个字的歌谣,朗朗上口。

货郎在一棵枣树下停住,卸下了肩上的担子,拿袖口拍打了一下石磨盘上的尘土坐下,掖了掖衣领,挡住寒风。

“孩子们,你们身上穿的是啥布啊?”

这么穷的村子,货郎看到不少孩子竟然穿上了新衣,不由开口问道。

“青天布!”

几个孩子齐声说道。

货郎拿出一个拨浪鼓,轻轻摇动,顿时“铛铛”作响,随手递给一个回答问题的小孩。

小孩摇的“铛铛”不断,其他小孩馋的不行。

“歌谣是谁教你们的?”

货郎又问。

这一下,孩子们积极踊跃:“狗蛋教我的!”

“狗蛋哥!”

孩子们纷纷答道。

货郎站起来,看向不远处,阳光下一条玉带横贯南北。

河面上,一条条小船从南方过来,村里的百姓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去那边帮忙卸货。

既然从南方过来,这个时候能在运河上畅通无阻的,就只有圣火教的教匪无疑了。

货郎从胸口掏出一个炊饼咬了一口,冷硬碚牙,忙端起腰间的水袋往嘴里灌。却见身边的小孩都在咽口水。

货郎用力掰下一块:“这饼硬的很,你们分着吃点儿吧。”

他伸手摸了摸一个五六岁的,淌着鼻涕的小孩脑袋,问道:“小孩,你家大人呢?”

“我爹娘去出去走四方了,我和奶奶走不了远路,我爹娘和哥哥、姐姐把口粮给俺们留下后,就去北边的清河县了。”

“我爹娘也去了,听说清河县那边有土豆和地瓜,是北边的青天带来的,去了能吃饱饭。”货郎一奇,看着这几个豆丁大的小孩,问道:“你们也知道青天呢?”

几个小孩闻言开嗓唱道:“青天高,青天蓝,教咱种下金蛋蛋,荒地长出甜蔓蔓,咕噜噜的肚子笑开颜青天布,身上穿,便宜又暖过三寒。剿得山匪无处窜,打得倭寇船底翻,百姓夜夜门不关!青天爷,青天官,不要锣鼓不要伞,只要娃娃吃饱饭,太平日子万年传!”

“这也是你们狗蛋哥教的?”

一个看上去十来岁的小孩摇头道:“这是北边儿传过来的,爷爷带我赶集的时候听来的。”货郎闻言顺了顺胡须,哈哈笑道:“有趣有趣。”

他一边笑,一边从枣树下面铺开了一张青天布,将担子里的一些东西摆了出来。

小风车、泥人、布偶、小锣鼓、拨浪鼓、面具、纸旗这些小玩具一摆,小孩们顿时就走不动道了。放在瓦罐儿里的糖人、果脯、干果拿出来,更是让那些吃过的小孩直咽口水。

“这是甜的,可好吃了!”

一个小孩指着瓦罐儿里的糖说道。

货郎一件一件的往外摆,针线、剪刀、顶针、颜料、陶罐、瓷瓶、葫芦瓢、锅、铲、刀、锄头、镰刀、斧头、铲子······琳琅满目,无所不包。

“想吃吗?”

货郎晃了晃瓦罐儿里的糖:“喊你们家大人来买吧。”

一群小孩一哄而散,往家里跑去。

往日货郎进村,走到哪就热闹到哪。

但今天村子里的大人都被运河边儿的船吸引走了,他这里反而冷清。

周边儿没人,货郎跳到了石碾子上,脚尖一跳就灵活的像是一只猴子似的跳上了枣树,嗖嗖几下就来到了高处的树杈上,从胸口口袋里掏出一支巴掌大的单筒望远镜,放在眼睛上朝着河边儿看去。却见河边儿上百个穿着五花八门,但腰间都挎着刀的人,这些人的腰间胳膊上都系着折成三角形的红布货郎调节了一下望远镜,仔细观察红布,那纺织纹路应该是漂染过的青天布。

“这些应该是教匪的运粮队。”

货郎看到船上的人将粮食堆放在了村口,剩下五十来人在这里看守后,其余人回到船上,升起船帆往南去了。

不多久,村里的村民有的拉车,有的肩挑背扛,往梁河县城的方向去了。

而此时的梁河县城外的梁丰镇上,八千多教匪正在这里埋锅做饭。

“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