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四十八。”
朱日和的沙场,红军驻防区域。
主战坦克在既定战位上抖动,车组装甲兵以标准动作完成最后一遍检查。
炮长盯着火控面板,驾驶员看着地线,车长把握着统一的节奏。
“四十二。”
红军指挥所,副参谋长把手放在电子地图边缘,目光没有离开屏幕半分,脸色异常严肃。
李战站在副参谋长对面,笔在地图上画着最后一条校正线,侦察小组在凌晨确认的目标点与实时坐标进行一次平差,保证火力在规定时间窗口内落在蓝军指控区外侧偏差不得超过三十米。
时间就是火候,误差就是代价。
“四十一。”
火力指挥车内,弹道计算手低声念着修正数值,观测员通过短呼叫回传风速、温度、横风分量。中校炮兵营长用力地点了点头,传令道:“按三区弹道修正,目标编号B-7,初弹量程-二千六百八十米,校正后调整。”
“收到。”
“四十。”
电子对抗车的天线像铁塔上的扫帚,缓缓张开。
少校电子对抗股长在终端上确认频段,干扰窗口准备就绪。
通信股再次核对识别码,所有频率按照导演部规定的窗口侧重设阻和让开,防止与己方通信重叠。蓝军旅同样在倒计时,各作战单位蓄势待发。
红军指挥所,项志学沉稳而有节奏地命令:“各单位注意,火力与电子对抗窗口同步倒计时三十秒,侦察组回传目标确认,炮兵预备,装甲车准备,电子对抗预置,通信低噪声。”
“李战,电子压制点坐标再报一次。”
李战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晰,“电子压制点,北偏东三点四度,距指挥所一千八百二十米,校正后偏差三米以内,目标坐标已同步至火力指挥车与营级电子对抗车。”
第一蓝军旅的火力试验线同样在忙碌,炮手调好方位,车组复核发射编码。
导演部通过无线电下达最后确认,“各单位注意,火力窗口三、电子压制窗口同时开启,误伤责任参谋各自签字生效。”
红蓝双方野司、演训中心大厅突然安静到能听见风声,李战、邵炎、高志峰、章剑、项志学、夏龙、任风华、米云龙、廉贤等军官屏气凝神,虽然表情各有不同,但都在同一条时间线上等待那一句命令。“十秒内进入战斗阵位,各单位注意低辐射、低可探测配置,隐蔽识别码按新一轮下发,所有通信使用加密通道,备用通道随时待命。”
“全线就位,等待发令。”
“十。”
“九。”
“八。”
“两。”
“演习开始!”
导演部大校裁判员一声令下,电子信号同时传输到红蓝双方的指挥所,倒计时同步归零。
朱日和的清晨被战斗氛围瞬间点燃。
第一蓝军旅在旅长夏龙的统一指挥下,合成一营率先展开快速机动,向前推进。
坦克连从隐蔽地域出动,侦察分队在无人机和地面侦察车的配合下迅速前推,力争第一时间掌握红军钢拳团的防御部署。
电侦同步展开,并对红军通信频段进行监听与压制。
钢拳团方面,团指挥所已接到导演部信号。
团长与参谋长下达口令,各合成营依令展开。
机械化步兵进入阵地,占领高地和交通要点,构筑防御体系。
炮兵营完成射击诸元准备,火力网随时可对预定目标实施打击。
防空开机监视,确保蓝军无人机难以靠近。
场上瞬间进入态势对抗。
蓝军侦察营首先在朱日和西北方向逼近,利用夜间残留的低能见度条件掩护接近。
红军一营雷达捕捉到信号后,立即通报团指挥所。
指挥所随即下令炮兵营实施火力拦阻,对蓝军可能的穿插路线进行覆盖射击。
导演部大厅的大屏幕上,红蓝双方的标识符快速移动,红蓝双方的第一轮试探已经展开。
蓝军机动的车辙刚在沙地上划出痕迹,红军的观测点已经开始忙碌。
夏龙的突击指令一遍又一遍下达,“命令二营加快推进速度,跟一营形成特角之势。”
蓝军的主攻方向是北偏东的开阔地带,一营主力以坦克为尖刀,机步连夹带速射火力群从两翼牵制,炮兵做掩护,电子侦察与无人机在纵深打开侦察窗。
戴奇峰站在沙盘前沉声下达命令道:“一营减速,侦察保持两千米掩护距离,二营向东突绕,炮兵预备定位恢复火力点,四号、七号、B-12,准备二次修正弹道。”
红军的反应非常迅速,并且有节奏。
项志学和任风华正在研究各单位回传的数据,余英卓双手杵在地图上轻声命令道:“电子对抗窗口开启,频段α、β两组抓紧切入。”
“炮兵按待发命令,观测组注意弹道回传,掩护火力点优先。”
副参谋长在电子地图上贴出优先打击序列,一名上尉参谋的笔在主地图上刷出一连串新的坐标与修正点。
“目标偏东十二米,距预定点三十米,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