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历2年7月,一朝天子一朝臣。宣冲开始对派州外的势力进行排位。
关于东华郡,既然投了投名状,那么就是嫡系;宣冲将东华郡大营中都督李兆的一千多部曲,全部收入麾下,正规化改编,纳入编制。
且将李兆和其家族后人收入自己士官团队中,进行必要培训考核;同时对他推荐而来的二十多位幕僚也都收入政务厅,进行规章制度整训。
在某些人看来,宣冲这样直接插手李兆麾下人事,等同于夺权。
这些外行们是那些昌城那帮世家们,在茶余饭后兴致勃勃的揣测“李兆一定后悔朝着武小雀投效了;届时李兆来投,自己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这些在昌城中享受婢女和奴婢伺候的“贤良”们面对宣冲的新体系,已经是“见识短浅”的乡巴佬了。不晓得宣冲这台统治机器的运转情况。
宣冲并没有把李兆的人调出东华郡,这给李兆明确信号:他未来还是东华郡内的主事,只是其内部体制要和宣冲这边对接。
宣冲派给李兆的那些政务特派人员,不是夺李兆权的,而是督导李兆和其手下,如何把整个东华郡的权力给抓在手中,如何给昌城那帮酒囊饭袋们一个落幕式。
对于宣冲来说,自己未来要以东华郡为跳板,蚕食棘州势力;还得要靠东华郡这些本地人,才能逐步抓住军政和地方控制。
李兆和自己臣属在自己府邸中等待宣冲派来的特派员。随后特派员们开始和他的臣属进行体系对接。宣冲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在李兆接受范围内!李兆要保住自己在东华郡的心血,宣冲给他保住了。而他在本地人脉,宣冲也没动。至于他和他属下的子嗣们,要朝着自己圈子内高层爬,自己的功劳簿上也都给其预留位置。
他失去的呢?是一些人心,毕竟他在军事和民政上的人,在接受宣冲那一套体系后,会更看重宣冲这一套名分赏罚!因而李兆不能在东华江北岸那个大营中一言堂了。
当然,他就是一言堂也搞不定眼下东华郡的烂摊子。
武小雀当年可是让东华郡南边昌城各个巨头不敢说话,而李兆自己现在是做不到的。但是作为武飞(宣冲)的嫡系,有了靠山,损失自己团队内的权力,换来的可是对东华郡的发号施令。
这就是英雄来投的“逻辑”,用自己团体的“小权利”换取大团体赋予自己对外的“大权力”。宣冲向来是遵循“权力公式兑换”,来宣冲这一定是有的赚。
李兆这里是一个样板!是宣冲处理这些武撼峦外放在外的诸侯们的模版。
作为主公,必须要对这些外放的封疆大吏进行分权;否则没好处谁来跟着你混?但是,要分权,却不能完全让他们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就犯了这个错误,语文课本上描写不到半年“甲士数万,战车数百”。学生时代的宣冲想听一下后来发生了什么?后来没了。
宣冲:这么多兵,哪怕是打水漂战败了,也应该是一场赫赫有名的大战役。
宣冲当年以为教科书简略,但后来知道,陈胜吴广直接把部下们分封了,四面出击。而这些被他分封出去的兵马不听他号令,最终遇到章邯派来的镇压部队时,陈胜顶不住,他外派的那些起义军则是在各自地盘上“理性旁观”。
宣冲现在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自己和外放臣子们的关系。
宣冲对于武撼峦外放在各地的这些旧臣们的态度:“给资源,保留人脉,照顾子嗣”。
但是最终,地方财政、涉及到县体系以上的官僚任免,全部都是由自己来控制。
有人说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老子压制,李世民掌握的中书令不能任免六品以上官僚。但李渊这个老废物在李家打天下过程中提拔的高级官僚,没有一个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李二打天下过程中,从基层上提拔起来的人,实质上承担着拿下天下的职责,却没有被李渊任用。而现在,创业的项目进度都在宣冲掌握中!宣冲亲手搭建了一套士官团培养体系,拥有唯一组织数万人大兵团的能力。
李兆这样的封疆大吏,即使是依旧保留自己原来属地的基层人事权,他能靠着这个人事权组织一支和宣冲集团叫板的军事力量吗?一一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他们没有,故稍微有能力者,也都会朝着宣冲这靠拢。就连经济上也熬不过宣冲的商会体系。
不仅仅打天下这个创业项目在宣冲手上,守业治天下的团队也都在宣冲边上。
武撼峦还在的时候,武家就是宣冲在当家。
岭南那儿投入的“再生产”体系,已经让工坊朝着工厂集群化发展了;在陶器,竹器,布匹,农耕铁器,乃至牛畜育种养殖上,都已经形成了对其他区域的成本碾压优势。
李兆这些地方派重新融入武家集团,在权力结构中对宣冲来说,也就和南疆那些土司们差不多!甚至可以说,在军事层面上,李兆比南疆土司们更缺乏底气。
毕竟大爻境内道路通畅,非常适合讨不臣。而在东华郡,君臣名分已定,他要敢反,宣冲只要派一个营五百人就能解决他。
李兆日后真的想要反对,只能在礼法层面对宣冲进行“劝诫”“阻碍”。
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