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北战役中,宣冲亲自抵达了襄州压阵,开始清理后勤,对各个军团进行功劳评定。并没有亲自进行指挥,而是最后将这场战役的指挥权交给武锐。
所谓拳不打少壮;二十岁年轻人的肌肉密度和骨骼强度都是最强,能够以力破巧。
而在大兵团指挥的脑力交锋中,年轻脑子比四十岁的脑子,功能就是强一大截。
话说宣冲现在是可以兑换名为“超脑”的辅助系统,大约要1个学分,但最终放弃了。原因是,自己都已经谋局到这个样子了,再用学分作弊来对抗赵诚,多少有些侮辱自己的努力了。
至于赵诚在做什么呢?他带领七万部队南下,每个军一万人,核心是两千左右的战兵。正兵和辅兵的数额变化,在战斗中填补,需要粮草几何,都需要统计。
赵诚这些年,在兵法中融入宣冲的体系,但是他手下那些士大夫还是旧的版本。
宣冲的操典,其实是让兵法计算变得更加复杂。宣冲是靠士官组织才完成统筹计算。
赵诚在没有稳定士官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他要一个人身兼参谋部里从基层到中层一系列作战指挥职能。一他是要活活被累死的。
所以赵诚还是新旧混合,把部分决策权在自己,提拔一些士人们,按照宣冲那士官组织进行任务分配。例如眼下,大军所过之处,1:该地的民壮入军。2:招募刑徒为敢死营。3:沟通所在地的大户,以封官许诺为名让大户豪强出奴仆组成“团练”。此时此刻,就是刘备曹操这类颇有家资的地方豪强们,能够起家的机会。
赵诚手下每个军,眼下实际上人员都已经膨胀到了超过一万。
原先他从各个地方上豪门中征调的习武者,现在都随着兵团膨胀水涨船高,从被使唤,变成了组织当地军民的骨干。
赵诚不得不用好几种方法进行了统计,然后再核算对比。
宣冲这边却只有一套计算标准。靠着行而有效的行政系统:搞清楚各路兵马具体有多少人,分多少类军。
而赵诚身旁聚集的幕僚团队,则是各地世家们举荐出来最聪明的人组成的草台班子。这些幕僚们相互之间放浪形骸,没有足够的纪律性。
诸如让各个将官们把人数报上来后,而后让军中管粮官把粮草消耗报上来,再让军中医官统计“草药含片”的消耗提交,然后进行核对;这些数学上的运算,贤士们并不愿意为之劳神过多。
…评说…
宣冲对赵诚的评价是:封建王朝的大部分将领只能协调一路大军,具体这一路军内有多少人?水平越高的兵家带的人越多。他(赵诚)可以把一路庞大且单位众多的军团整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个人技战术是有极限的;一旦进入多个子系统的全面对抗中,他就会落入下风。
宣冲回顾了赵诚此战中全部操作。他的确也有多路进军的“多线操作”,但是他的“多线操作”只能同时针对一个战略目标。
但是,如果是多线对多线,他的多线并不能照顾到他锁定的单一目标之外其他目标。
本次国战,就已经暴露出了他的缺陷。他在专注于南线时,雍州,夏州两线的军事调度,都因为人事上考虑不周,出现了重大纰漏,这就是“多线多目标”能力不足。
话说宣冲这几年南征,在南边淬炼人才团队,同时在北面放手让回来的人才处理事务,就是锻炼这些人独当一面的能力。
回到眼下战事中,在传统十万人之间相互列阵的战法上。宣冲绝对是能和赵诚对拼一轮的。双方在旗号调度,强化对属下管控,加强部队的执行力等方面是同一级的。对垒时,各自计算如何制造有局部优势的情形进行正面会战,同时派遣几千奇兵侧后互掏,也绝对是你来我往。
但是现在,宣冲不想配合赵诚打这种传统“正奇结合”的打法。
宣冲将指挥权限交给武锐和参谋部们,是想告诉赵诚:“大人时代变了,没有什么正奇结合了,兵团各组皆可正,皆可奇;训令召集可以聚集起来打正面,训令拆分可以多路奇袭。这才是近代化部队真正形态。”
…时代变了,兵家跨版本了…
在地图上,宣冲的兵团在武锐的调动下,开始变成两个红色块同步迂回包抄。
吴天的蓝色块显得很被动,很显然被这跨度足足三十公里的同步机动给震撼。
赵诚很快作出反应,左右分别分出了一万人在两侧构筑壁垒阵地。预防武锐左右夹攻。
可以说,赵诚的反应非常正确;他七万大军分开两路兵马,在两侧阵地展开防御。而武锐进攻兵力并不占据绝对优势,只要进攻受挫,武锐这进攻的“两个拳头”被握住后,还余着一个手的赵诚就有多余兵力调动出来先打一路。
然而就在这两翼的两万人在赵诚两侧分出阵地后,武锐再度下达命令,留下一千人在阵地上和赵诚分出的两路军马对峙;然后主力部队再度机动。即优势兵力换了一个地方。(用一千牵制一万)这个情况就是,看你赵诚能分出来多少兵来防御各个方向?
这就是全新的版本,武锐称之为“多环节加速跑”!
多环节分别是,一:发现敌人军事情报;二:处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