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他来认证吗,他有这个资格吗?!
韩三平读懂了沈善登的意思,心情复杂,久久不语。
沈善登透过卧室玻璃,看向了窗外。
击败《色戒》,赢得票房,甚至逼得李安出面“回应”,他当然爽。
身边人,所有人也都觉得了不起,竟然把对方“逼”到了这个地步。
但仔细想想,引爆一颗被精心包装的糖衣炮弹,不是理所应该做的事吗?
这只是一场最起码的、迟到的反击。
是一场本该由更多人、更早发起的清扫。
赢了,是理所应当。
不赢,才是天理难容。
窗外仿佛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历史书页上那片灰暗血腥的岁月。
里面的历史,那本应是鲜血的颜色,不容玷污的基石,此刻却灰蒙蒙的。
英雄蒙尘。
沈善登想起了那个名字,郑苹如,是她的父亲郑钺所取,寓意“勿轻花弱无筋骨”,希望女儿能像松柏一样坚韧。
不是王佳芝,不是汤唯饰演的那个在情欲和国仇间挣扎的虚构角色。
而是历史上那个真实存在的、明媚勇敢、最终惨烈殉国的巾帼烈士。
还有她身后,同样为国捐躯的家人。
满门忠烈。
他们的血,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的牺牲与坚持。
在几十年后,竟然成了某些人用以编织一个关于人性复杂、情欲纠葛,暗含对汉奸理解与同情故事的素材。
还被冠以“艺术”之名,裹上国际奖项的金箔,试图塞进一代人的认知里。
这何止是荒谬?
这对沈善登而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令人作呕的羞辱。
作为一个导演,一个讲述故事的人,他感到羞辱。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知晓并敬畏那段历史的后来者,他更感到一种焚心般的愤怒和羞愧。这种对历史、对英雄的轻慢和扭曲竟能发生,且一度被部分人奉为“高级”而吹捧。
何等的颠倒黑白,简直就是颠倒黑白!
沈善登拿起那则声明,给韩三平解读。
“我说这人,人老,实话不多,不是乱说。”
“你看看,他用“非凡’二字承认票房奇迹,但仅用“成绩’一词,避开了对电影艺术价值的直接定性。”
“仍在试图维持其“艺术高地’的话语权,这也是全篇的基调。”
““改变市场格局’暗指“《色戒》下映’,“年轻’二字指我资历尚浅,“本土观众脉搏’则将我的电影成功归因于市场,又避开了艺术高度。”
““独特’一词看似中性,实际强调不是他们那套“高级’美学,就不是艺术。后面“冲击力’说明确有此意,只强调感官刺激强。”
““历史细节的考据’再次暗指《色戒》历史问题,“考据’一词可以说严谨,也可以说拿着放大镜看““不容置疑的自信’像是赞美,但结合《色戒》的处境,“不容置疑’是强调我这个年轻导演过于强势,随时可以延伸到“武断’“极端’“激进’。”
““挑战规则和观众认知’,是把我定性为挑战者,规则破坏者,其实我只是做了件很正常的事,不正常的不是我。”
““横空出世’是突然袭击,以快速、猛烈的方式让他们措手不及。“令人侧目’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察意味,是在审视,把我当成了“异数’,一个莽撞的野蛮人、闯入者。”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不正常的不是我。”
“之后又再次使用了“独特’,强调是“时代的注脚’,而非“标杆’或“典范’,将《督公》成功定性为现象层面。”
“倒数第二句,依然高姿态,承认我票房成功,但又指出,票房成功不算什么,又拉回了他们掌握的“艺术’标准上,也就是「更深沉的积淀与更广阔的视角’。”
“还是定性为现象层次。往深了说,就是否定了观众。观众的喜欢,真金白银的投票,只要不是他们那套艺术标准,就不算数。”
“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是“开始’,又把我的成绩消解了,然后用“光影的山河’“悠远的回响’这种自然景观和他们掌握的“艺术标准’挂钩,抬高了所谓“艺术’追求的位格。”
“如果再结合前面的“感官刺激’,更是高低立现,把我定在了低位。”
“这说明什么,不服啊!不只是心不服,连口服都没做到!”
大家都是玩电影的,那点小心思瞒得过谁?
一篇文章,留了多少钩子在里面。
只要沈善登不够坚定不够强势,这些若有所无的暗示,立刻会变成明示。
韩三平结合声明一对照,发现还真是这样。
只能说不愧是艺术大师,确实很懂。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低头,这才是关键。”
从韩三平角度来看,如今的局面,是此前想都不敢想的。
沈善登无语,老登没赢过,刚赢那么一点,就开始胡思乱想了:“当然不够!我直说了,哪怕是完全彻底的认输,等再过十年,甚至不用十年,再过几年。”
“《督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