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三封信
说完后,旁边人没作声,时宓扭头看去,正好对上了他一双黑黑沉沉的眼。徐知节低声笑了一下,扬起眉眼,问她:“那今儿这电影,看的还挺满意?”她刚都说成那样了,自然不能再否认。
时宓定定地看了他一会儿,最后笑着点了点头:“满意。”她长舒一口气,仰头看向上方的夜空,想到什么,唇往回弯了弯,轻轻说道;“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会也有在村里广场放电影的,我坐在那看入迷了,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到了饭点奶奶找不到人,就总来广场处寻我,气急败坏地扯着我的耳朵说饭都凉了,让我赶紧滚回去吃饭去。我呢,那时候生怕耽误演的精彩处,随便扒拉了几口热乎的饭,就放下碗筷跑出来继续看,宋女士拦都拦不住我,每次都说下次绝对不会再给我留饭了。”可不管是下次,还是下下次,每当她看完电影,顶着饿得空空的肚子回家后,宋爱华都会在锅里热着饭,等她回来吃。
等到了柏云小院的门口,徐知节和她道完告别后,没有立刻走,而是站在她面前,身子闲散,抬起眼静静地看过去,随后笑道,嗓音平和:“时宓,祝你今晚睡个好觉。”
这段时间,有很多人为了安慰她,说了各种各样的话。“节哀顺便”
“不要太伤心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时宓你要振作起来”
这段时间,自从宋爱华去世,辞去工作,时宓已经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睡过一个安稳的觉了。可这是第一次,有人对她说:“时宓,祝你今晚睡个好觉。”时宓神情一顿,压下眼里的动容,在朦胧的夜色下,朝他点了点头,笑起来:“谢谢,你也是。”
回到屋里,时宓穿着睡衣坐在床上,开始来到伽弥山后每日都要进行的睡前活动。
一一读信。
是宋爱华收到来自伽弥山的第二封信。
信接上回一一
为什么说宋爱华很快就遭遇到了麻烦了呢?因为她正遭遇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家庭问题一一催婚。宋爱华是家里老大,长到五岁的时候,母亲怀了儿子,但在生产的时候大出血,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只把小的保住,大的却走了。所以宋爱华在拥有弟弟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母亲。那时候家里很穷,更何况多了两个小孩,负担一下子多了好几倍,哪怕父亲每天起早贪黑的种地干活,赚到的粮食也有限,但小小的宋爱华没有埋怨,而是自主承担起了家里的另一个顶梁柱,开始照顾每天只会咿咿呀呀的弟弟。后来渐渐的就成为了习惯。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去砍柴,全都摞在她瘦弱的脊背上,压得越来越弯。等烧完火,由于个子不高,宋爱华干脆就踩在凳子上,站在灶台前,拿着比她半个身子都要大的勺子在锅里搅拌做饭。等年纪大些了,就拿着镰刀和箩管出去干农活,村里头哪里有活她就去哪里干。
再大些,村里有点积蓄的人家还会送家里头的孩子去镇上读书。宋爱华弯腰在麦田里除杂草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有的孩子则背着布包,踩着泥泞的小路去十几里路远的镇子上学。宋爱华站在田坝上,眺目远望着他们的背影,一看就看好久。后来,等家里头的弟弟大些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她数着家里的积蓄,对父亲说;“咱也送虎儿去镇上读书吧?”
“读什么读!家里这点农活都干不完,还送他去念书?"父亲坐在炕头上,死皱着眉头斥责了两声,抖了抖手上的烟丝,满脸的不认同,让她以后别再提这事儿。
宋爱华没吭声,只是挑父亲不在的间隙,走到弟弟的身边,小声问他;“虎子你想去念书个不?”
宋小虎摇了摇头:“姐,我不想去读。”
“为啥子不上学啊?"宋爱华虽然从小没识过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你要是现在好好念书,以后就能懂可多事了,晓得好多道理哩,也不用在这村里头耗一辈子,说不定还能走出去考上大,成为咱们这儿头一个大学生呢,到时候多光荣咧!”
小虎继续执拗地摇头;“姐我不去,我是男孩子,要是我走了这个家就全指望你了,姐咱家要真出一个读书的,那也应该你去。”宋爱华听到他说的话,却倏地沉默了下来,最后轻轻说道:“我不行的。”一眨眼,宋爱华就长到了十八岁。虽说她个儿长得比一般的孩儿都高,但身上瘦瘦瘪瘪的,性子又莽,就算年龄小,但也是个有主见的,村里头很多年轻的孩子平日里都跟着宋爱华一起玩或者干活。但眼瞅着有比她年轻的都嫁了出去,宋爱华的老爹看在眼里,也跟着着急起来。
等宋爱华干完农活回来,往上一关门,坐在炕上的老爹发话了。“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隔壁村头的张家二小子比你大个四岁,现在正找媳妇呢,改天定个时间你和他相看相看,合适的话你就嫁过去。”宋爱华见过那个张家二小子,比她还黑,长得很壮,但做事偷奸耍滑的,一看就是不老实的性子,当下不乐意地皱眉:“我没看中他,况且我现在压根就没嫁人的想法。”
“不嫁人哪成啊,就和你一块长大的那个小李,人儿现在孩子都抱上了,你再看看你,总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头吧,年纪再大些就没人要你了!”“没人要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