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进行匹配赏赐。
起初只有帕沙有小孩子的特权,赏了一个玉佩。
现在倒是挨个都有封赏,御赐每人贡茶一包,荷包两个,几个小国使臣各自还得了一对茶碗,只不过样式都是不一样的。
宫廷里的物件,也都是好的,不过他们获得的也多是嘉庆年间新造的御用茶具。
这个手笔已然不小了,毕竟还只是给使节的礼品。
到了荷兰、瑞典、葡萄牙三国,使者还各自赏得一对宫中使用的盘子。
都知道欧洲人来贸易,为的就是生丝、茶叶和瓷器,最后一个虽然在商品当中占据的比例并不高,但价格在那里摆着呢。
哪怕只是民窑的产品,在欧洲往往也能够有高价。
这种时候,各自也要谢恩,冯·费尔森伯爵就领着另外两位使者过来单膝下跪谢恩。
因为不是见君,这种礼节是在欧洲见到国王时的礼节,智亲王对此也并不算在意,而且冯·费尔森特别会说话,他也见过很多欧洲君主。
奉承话说过了以后,各自也都领了赏赐下去了。
到了内伊这里,礼物一下子等级就上去了。
索洛维约夫虽然在一旁还是坐着,但他眼睛特别尖,黄色丝绸下面盖着的应该是佩刀,可能还有些别的东西。
等到揭开了以后,里面是黄马褂和御制佩刀,这个赏格就是清朝的驻防将军和各位提督总兵,脑袋别裤腰带里,也很少能够换来这样的赏赐。
没办法,南弥德在上面都是如实翻译的,对于这种当了“殿前都元帅”还能冲在前面的猛将,对于嘉庆来说也是巴图鲁中的巴图鲁,在三国使者的赏赐基础上,还带了这两件对于武将来说的特殊荣誉。
从回赠和身份来说,倒是恰到好处的。
内伊倒是有些迷惑,毕竟他和索洛维约夫两个,这身打扮,也不适合穿着黄马褂。
而且坐对面那个小子,也从来没讲过这方面的,只是看到了中国皇帝的禁卫军,从将军到下级军官是每人一件。
雷慕沙在一旁也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还是来找索洛维约夫。
“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耀,相当于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
这个解释非常简练,内伊知道这也是中国皇帝的特别恩赐,多说几句实在话,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就能够换来这个。
他从军以前,在乡下当公证员的时候,大概也没想到自己将近三十年的从军经历,居然还有这种用处。
他也是按照骑士团的礼节单膝下跪来接受礼物,这一次出使要完成的最低目标就是“朝贡”,中国皇帝不满意也不会这样回赐礼物的。
但这也不是亮刀子的地方,就这把佩刀,光是外观装饰就已经很华丽了,就是作为收藏,也是价值连城的。
索洛维约夫在一旁看着,就觉得这里面也透露着滑稽。
简朴的嘉庆打赏的时候倒是真不含糊,而且此时清朝的国库当中还有钱,甚至恢复到了两千万两以上,接近三千万两。
到了嘉庆皇帝去世时,国库的存银有3121万两。
这个时候,清朝虽然有内忧,不过总体上也在处于白莲教大起义以后的缓慢恢复当中,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
拿出来这些赏赐,也并不奇怪。
甚至最后还有索洛维约夫的,他作为各国使者之首,也一定是有特殊赏赐的。
以前保罗父子三人穿的黑色普鲁士制服,他就有一件同款,不过因为任职关系,几乎从来没有穿过。
在前面的赏赐过后,等到他这里时,索洛维约夫也注意到了。
解开黄色绸缎以后,下面也是佩剑和黄马褂。
“若是黄马褂,外臣过去在先君身边管带御林军时,因先君推崇普鲁士大王腓特烈之故,也赏赐过一件黑色的。”
“索将军是为何故?”
“外臣起于微末,本是三等将军的副官,先君所赐,犹未敢忘。”
智亲王听了,也是颇为赞叹。
“真将军也。”
索洛维约夫虽然是随口答的,但考虑到满清贵族人手一本三国演义,关玛法(满语:爷爷)的故事谁不知道?
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要是自家也有这样的好将,还是比较年轻的,那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可惜的是,现在眼看着比较活跃的,还都是从乾隆末年四处征战的老将。
至于佩剑的形制,其实也能看出来,嘉庆在准备回赐礼物的时候,多少还是动了点心思的。
索洛维约夫一看就是军中少见的文化人,还自述长期当“参军”,在佩剑以外还有香囊、扇子等风雅文人经常佩戴之物。
而内伊那边,因为他的自述,给的是佩刀。
这都是价值不菲的珍品,至于所赐的官窑瓷器,看到碗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和比较特殊的印章落款,也能够知道,这都是雍正和乾隆早期的宫中用器。
放到以后,品相极好的,也是价值连城。
等到赏赐完毕,使臣各自回到座位上,这会儿才开始正式的赐宴。
智亲王这边也是代表嘉庆皇帝赐宴,只是御酒虽然度数并不高,但是总是要下来“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