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临医(1)班。
讲台之上。
李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
他全程脱稿,侃侃而谈道:“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最早与临床患者接触的学科,故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也考察既往所学的解剖学、病理学、病生、诊断等知识。
同学们要学好这门学科,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二要动手实践能力。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好外科学。
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是一切的基础。
因为医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每个人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扎实学习。
《临床外科学》总论,主要有无菌术、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水和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的临床处理基本原则、输血、外科休克、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疼痛治疗、围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外科感染、创伤、肿瘤、移植等17个大章。
同学们,你们顺着我的思路,迅速把这些理论过一遍……”
李舟没有照本宣科。
而是按照自己对《临床外科学》的理解。
用最浅显易懂的话,把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们听。
起初,学生们还不以为意。
毕竟这种理论课,非常枯燥无聊。
但李舟却以特殊病例作为开场,吸引所有人的兴趣。
讲课过程里。
李舟幽默风趣,金句频出。
渐渐地。
班级所有学生,都停下各自的小动作,沉浸在李舟的讲课内容里。
他们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格外认真,眼神里更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望。
时间缓缓流逝。
当下课铃声响起之时。
学生们才意识到,一节课就这么过去了。
在大学里。
一般是两节小课,连成一堂大课。
他们简单的课间休息十分钟后。
李舟继续给学生们上课。
而此刻,教室后门,走进两位金陵大学医学院的中年教师。
一位叫做张强,是医学院的副教授。
一位叫做宋鑫,是医学院的教研员。
李舟作为新晋教师,首次给学生们上课。
张强和宋鑫,前来旁听,主要是考察李舟的讲课水平。
两人找了个位置坐下,没有影响李舟给学生们上课。
……
讲台之上。
李舟开口道:“上节课,我带大家重新过了遍理论,这节课要给讲《临床外科学》的分论,具体为颅内压增高和脑疝、颅脑损伤。
我需要大家熟练掌握,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脑疝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等知识。
听上去似乎内容很难,其实非常简单。
只需要记住一些要点即可。
第一,脑外科患者的意识和神志,直接反应颅内情况。
所以在医院,医生面对脑外科病人,不怕他吵吵闹闹,就怕他一声不吭。
第二,脑外科患者的呼吸,非常重要。
急诊科的医生,在接到电话判断可能颅高压的情况下,让病人偏偏头,保持呼吸畅通。
有些人就可以不死,能不死的就可以快去苏醒,能快速苏醒的可以活得更好。
第三,脑外科患者的血压正常,才是不正常的。
颅脑有损伤的病人,应激的情况下,血压也不应该正常。
第四,颅脑损伤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手术一关,活过来一关,醒过来一关,并发症一关,后遗症一关。再出血,脑水肿,肺部感染,癫痫,电解质,脑积水。
第五,脑外科没有小手术。
但熟练掌握解剖和止血的话,脑部手术对你们没有禁区。
第六,颅脑损伤怕轻,不怕重。
第七,颅脑损伤用药: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甘露醇,也就是俗称的三菜一汤。
第八,患者有头晕、眩晕等脑缺血症状时,一定要从颈部到脑内的血管,做血管造影或者核磁的三维重建,不能只做一侧,也一定不能忽略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唰唰唰!
教室内的学生们,纷纷将这些重点,记录在本子上。
在大学课堂。
授课教室的讲课速度,往往非常快。
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而李舟的讲课速度,却快慢结合。
只要认真听讲。
学生们就能跟上他的讲课速度。
不存在低头捡笔,就听不懂的情况。
当然,李舟考虑到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可能永远高度集中。
他就会趁学生们注意力分散之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一些有趣的医学案例,或者是医学段子,和学生们进行互动。
李舟开口道:“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对父子,在聊医学的发展。
父亲说,我亲戚急性阑尾炎住院,花了8000多块,当年做个阑尾,1000多块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