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金陵大学仙林校区。
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
2017级药学本科班内。
讲师李舟,正在给学生上课。
他环顾四周,提问道:“同学们,你们有谁了解过创新药研发?”
话音落下。
班级里所有学生,齐刷刷举手。
李舟随机点了一位叫徐林的学生。
徐林站起身,振振有词道:“创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通常需要十年以上时间。
因为该过程涉及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上市及上市后监测等多个阶段。
药物发现阶段。
要经过靶点选择与确认、苗头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优化。
临床前研究阶段。
要经过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制剂开发。
临床试验阶段。
要经过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
“没错!”
李舟摆手,示意徐林坐下。
他缓缓说道:“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一个创新药的研发,首先要经过靶点药物的确认、化合物的合成、活性化合物的筛选这三个过程。
最后得到一个活性理想的化合物,也就是那粒小小的白色药片的分子。
这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时间花费最久的一个过程。
大部分的药物研发,都是在失败、研制、失败、再研制、再失败……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可以说,创新药十几二十年的研发,有80%的时间是花在了这上面。
完成这些环节后。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药代动力测试和药毒理测试。
在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必须要对药物的在机体内的代谢情况和药物可能对细胞产生的毒性进行检测。
只有拿到了药代动力报告和药毒理报告后,才能够进入临床测试。
毕竟,总不能是个药就拿去做临床吧,谁知道药物的毒性大不大?
万一药物的毒性大了,那些试药病人吃一个死一个。
以后哪还有病人敢来报名试药?
有了两份报告之后,便是三期临床试验,只有在通过三期临床试验之后,药物才能够通过审核,进入到市场,出现在药店货架上,供病人购买。
如果三期临床没法通过,那药物就无法上市,只能从头开始,而前面工作投入的所有资金,也全部打了水漂。
这也就是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耗费巨量资金的缘故。”
听到这话。
班级学生纷纷纷点头。
新药研发路漫漫。
从实验室确认发现靶点,到一系列临床前研究,需要花费两三年。
临床前相关试验,又需要两三年。
进行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临床试验,需要花费三到七年。
然后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发起上市审批,又要花费两三年。
李舟开口道:“动辄十余年的时间,花费海量成本,只为研发一款药物。
正因如此。
一些药企研发出的创新药,费用高的吓死人。
举个简单形象的例子。
瑞仕国的跨国药企诺华集团,研发出的药物格列卫,能治疗慢粒白血病,定价23500元一瓶。
在医学界,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唯一的选择只有骨髓移植。
但骨髓移植难点多,不但合适的配型难找,还总是伴随着严重、甚至致命的副作用。
所以这样一层层筛选下来,仅有20%至25%的患者,拥有移植的资格。
而在未找到合适配型之前,病人只能靠其他手段来维持生命。
过去的方法如化疗、干扰素治疗,副作用极大。
使尽了浑身解数,也只有30%的患者能活过第五年。
直到格列卫的出现,才改变了患者的命运。
它成功地将慢粒白血病,变成了一种像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慢性病。
只需规范服药即可控制病情,效果甚至比骨髓移植更好。
这也使原来的30%的幸存率,一下子提升到了近90%。
格列卫一瓶60粒,卖23500元,只够患者吃一个月。
患者每个月都吃的话,一年需要花费近30万元。
可谓一年吃掉一辆车,三年吃掉一套房。
从诺华集团的角度。
他们也知道这个价格非常贵,但是苦于药品的天价研发成本,他们为了企业能活下去并研制更多的药品,不得不这么做。”
听到这里。
不少学生都很好奇。
格列卫要卖这么贵,才能让诺华活下去吗?
这时,李舟公布了一组数据:“从1997年至2011年间,诺华公司的总研发花费,就高达836亿美元。
其中只有21种新药获批,平均每种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
2016年,诺华的总销售额为485亿美元,净利润为66.98亿美元。
低吗?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