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
周三,清晨七点四十五。
经过一阵不算冗长但也绝对谈不上简洁的领导讲话,成都马拉松的号角终于在清晨的空气中正式吹响。陈白榆站在指挥中心的巨大战术屏幕墙前,感受着体内充盈澎湃的、刚刚突破到142点的魔力上限带来的微妙空灵感。
一晚上《森罗观想法》的运行,虽然还没有触及到“热”之规则,但也绝对不是没有收获的。他不仅扩展了魔力容量,似乎也让精神对外物的感知更加细腻了。
昨夜那场略带戏谑味道的“牌局”残留的轻松余韵,混合着此刻对自身掌控力提升的满意,让他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张远志早已放弃了邀请他下场的执着,此刻像个导游般站在一旁,带着点自豪介绍着这个指挥中枢:“喏,白榆,你在这儿可是上帝视角!随便看!”
陈白榆的目光扫过眼前的景象。
与其说是指挥中心,不如说是个信息集成的作战室。
几块大型主屏幕分割成无数小块,实时播放着赛道不同位置的监控画面:从喧嚣的起点拱门人流汹涌,到蜿蜒在城市街巷的蜿蜒长龙,再到开阔河滨的那些碧水绿道。
部分镜头拉近后。
甚至能看到选手们专注的面部表情,以及在朝阳下闪烁的汗水。
另一侧屏幕上,流动着一长串名字和跳动的数字,那是佩戴了监测设备的专业选手们的核心数据。实时配速、步频、距离,还有心率。
陈白榆的目光停留在那几个数字上。
他不需要凑近看小字,扫一眼便能清晰看完所有信息:排在第一位的埃塞俄比亚黑马心率158,稳定得像块磐石。紧追其后的是个东欧面孔,心率172,感觉已然逼近极限。
一个日本选手配速精准但心率179,呼吸节奏有点乱了。
更有趣的是几个国内种子选手,心率多在165-170区间剧烈跳动着,能看出他们在不同策略下的挣扎和坚持。
【啧。】
【左边那个红衣服的小日本再这么用毅力硬顶,不出五公里也得拉爆,心率波形波动得跟失控的心电图似的,意志再强也拗不过生理规律。】
他无声地在心里评价,那种近乎本能的洞察力,让他像是在看一群被数据化标注的、奋力前行的生物模型。
视线掠过屏幕墙的边缘,那里实时连接着沿线的补给站和紧急保障点。
每隔十公里,就能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记点,配有快速反应小组的图标,有医护车、摩托车和穿着醒目制服的人员待命。
屏幕上甚至能隐约看到某个十公里点上,一个抽筋的选手正被扶着坐下,志愿者熟练地递上水和小海绵更远些,在直播画面切换不到的桥梁下方,一个后勤人员正在整理码放补充能量胶的保温箱。【准备得倒是挺充分。】
【看来组委会对上次遂宁有点小插曲的那个教训还是挺上心的。】
陈白榆挑挑眉,他自然想到了那个企图给他竖中指却被自己用“失落猴王的余威”放倒的家伙,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在指挥中心又站了不过十来分钟,陈白榆便感觉有些兴味索然。
他如今的身体素质,跑这种马拉松就跟饭后散步没什么区别。
看这些人类顶尖选手在数据图表上挣扎,在他眼里和看一群蚂蚁排队搬家没什么本质不同。那点微不足道的凡人意志的赞歌,对他这个已经开始琢磨大日法则的人来说,激不起什么波澜。他打了个哈欠,动作自然随意。
“太慢了,而且没什么悬念。”
陈白榆心里嘀咕着。
对于那个遥遥领先的黑人选手的状态,他一扫屏幕上的数据就能预判其大概率能轻松夺冠。至于其他人如何战术调整、第二梯队如何暗流涌动?他完全懒得费神去分析和期待了。
“张哥。”
“这边看差不多了,我回酒店房间去了,躺会儿刷刷手机。”
陈白榆侧过头,语气平静的说道。
带着一种仿佛在菜市场看称完毕准备离开的松弛感。
张远志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主屏幕上领跑梯队的动向。
闻言先是愣了一下。
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理解又带点无奈的笑容道:“哦?这就看腻啦?行行行,去吧去吧!你要休息就去房间躺着,房卡你有。晚上有空再一起吃饭?或者……”
他话音未落,陈白榆已经随意地挥挥手,转身朝门口走去。
“再说吧张哥,回头电联。”
陈白榆的身影消失在指挥中心的门口,留下张远志和其他工作人员依然面对着屏幕墙上的数据流和奔跑的人群。
监控镜头切换。
刚好捕捉到某处急弯有一个选手因为体力分配不均踉跄了一下,引来指挥中心一阵轻微的低呼和几声对讲机的指令。
但这一切。
都与刚刚离开的“超人”无关了。
他就像是偶然降临在这个凡人竞赛场边缘的神祇,瞥了一眼数据构成的众生相,便觉得索然无味,拂袖而去。
也许下一个任务……或者下一种力量,会更值得他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