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煌闻言,巨大的喜悦和感激瞬间淹没了她!数千载!这已是天大的恩情!
她再次深深拜下。
“姚煌代皓月,谢过天尊再造之恩!”
老子虚扶一下:“不必多礼。能否等到那一天,终究要看造化与时运。”
姚煌激动地走到神源前,她能清晰地感觉到,丈夫那原本如同风中残烛般微弱的气息,似乎变得……凝实了一点点,那令人心季的腐朽衰败之感,也被一股温和的生机道韵稍稍中和。
希望,变得更加真切了!!
她看向儿子,又看向陆渊,眼中充满了斗志与希望。
老子并未立刻前去闭关,而是与陆渊相对而坐,于悟道古茶树之下。
姚煌亦恭敬地坐在稍远一些的地方,屏息凝神,知道这将是一场万载难逢的机缘。连小明煌都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眨着大眼睛看着两位长辈。
混沌气缭绕,茶香与道韵交织。
无需香茗,此情此景,便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道友气息渊深,凌驾万道之上,似囊括诸天,包罗万有,贫道竞一时难以窥其堂奥,佩服。”老子率先开口,目光清澈,带着一丝纯粹的探究之意。
他成功活出第四世,道境更深,却越发觉得眼前这位人皇深不可测。
陆渊微微一笑,周身气息缥缈玄奥,仿佛有无数世界在他眸中生灭演化。
“道友过誉。宇宙浩瀚,诸天并存,万道并行,各有其则。吾之所求,无非是洞悉诸天法则运转之理,明了万道生克演化之序,从而跳脱其外,观其本来面目罢了。”
他言语平淡,却透出一种执掌乾坤、俯瞰万界的宏大视角。
并非驾驭,而是超越性的洞察与理解。
老子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赏:“洞悉万法,明见本源。此乃大智慧,大超脱。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他阐述着自身的道,强调观察万物循环往复,回归其根本静寂的状态,复归本命。
这是道家“静观其复”、“回归本源”的思想,与陆渊那似乎更倾向于“洞察诸天”、“跳脱其外”的视角,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对比。
陆渊闻言,眼中似有亿万星辰流转,缓声道。
“观复归根,可知其常,明其性,是为静功,确是无上妙法。然诸天万界,并非皆循一“复’一“根’。有界生灭如潮汐,有域永恒似顽石,有道炽烈争进取,有法寂灭求空无。若只静观一隅之复,恐难见诸天万界之全貌,万物并行之壮阔。”
他并非否定老子的道,而是指出了其视角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从更高的“诸天”维度来看,单一的“观复”或许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性。
老子抚须轻笑,并无愠色,反而露出遇到知音般的欣慰。
“道友眼界开阔,立于诸天之上,所见自是不同。然万变不离其宗,诸天万象,纵有千般形态,万种法则,其运行变化之中,是否亦蕴含着某种共通的、更深层次的“道’之轨迹?贫道所谓“观复’,亦是欲从这纷繁表象下,窥见那亘古不易之“常道’。”
他将话题引向了更本质的层面一一寻求那统御诸天万变的“常道”。
陆渊目光微亮,点头道:“道友此言,深得吾心。诸天万道,形态各异,然其底层交织的因果、其能量转化的规律、其时空存在的形式……或许确有其共通的“理’存在。吾辈所求,或许正是这贯穿万界的“终极之理’。”他指尖一缕混沌气演化,时而化作星河运转,时而化作草木枯荣,时而化作文明兴衰,仿佛在推演着某种共通的法则。
“然知“理’易,行“道’难。”
老子叹息一声,“即便明了诸天之理,如何在这无尽纷扰中持守本心,如何将所知之“理’化为自身超脱之“阶’,仍是漫漫征途。”他这话,已是将论道从纯粹的“道理”探讨,引向了实际的“修行”层面。陆渊深以为然:“确是如此。知为舟筏,行为渡海。吾坐于此,观诸天生灭,悟万法兴衰,亦是一种修行。而道友于红尘中历练,于静默中观复,亦是修行。道路万千,皆通彼岸。唯一需谨记,莫要沉溺于诸天万象之“相’,而忘了追寻其背后之“理’;亦莫要固守一“理’,而失了应对诸天万变之“机’。”这番话,既点出了修行可能遇到的两种偏差,也暗含了两人道路的互补性。
老子闻言,哈哈大笑,声震道场,引得几株不死神药都微微摇曳。
“妙哉!道友之言,如醍醐灌顶!看来贫道此番出关,来寻道友,是来对了!静观其复,亦需心怀诸天,方不至坐井观天;洞察万理,亦需持守本心,方不至迷失方向。你我之道,看似相异,实则可互为镜鉴,相辅相成!”
陆渊亦含笑点头:“道友所言极是。道无止境,能于路途中遇道友这般知己,相互印证,实乃幸事。”两位立于宇宙巅峰的存在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场论道没有胜负,只有智慧的碰撞与交融,彼此都获益匪浅,道心更加圆融通透。
姚煌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虽有许多玄奥之处难以完全理解。
但两位前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