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威感觉自己是真的无法理解刘基的脑回路。
你帮吴郡和会稽郡的那帮士族、豪强干翻了孙策,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拥护和认可,如此一来,你占据江东、统治江东就没有阻碍了。
你就是真正的江东之主了!
这个道理你想不通?
这话丛威没说出来,也幸亏他没说出来,否则刘基要是听到了,肯定要指点他一句——糊涂!
只要这帮家伙都死了,就算没有他们的拥护和认可,我一样可以做江东之主!
还是权力更大、更直接的江东之主!
江东之地或者说整个江南之地,因为隔着一条大江,受到东汉中央政府的影响没那么大,东汉政府的统治力在这里也没有那么强。
所以江南地区的本土势力对官府的态度也更加强硬,更加疏离,更敢于对抗官府,甚至不让雒阳朝廷任命的官员去本地上任,属于地方分离主义的急先锋。
相较于经济来往和人文来往更加密切的中原州郡,江南地区明显更加保守、封闭,更加注重以郡为国的界限,更在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不愿意脑袋上多一个统治者来分润利益。
比如东汉末年江南各地基本上都有宗帅拥兵自重、不让朝廷派遣的官吏前去上任的现象。
又比如陆逊做吴国丞相的时候,就曾经打压过会稽郡士族以维护吴郡士族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勉强建立起来的孙吴政权更是终其一生都没能降伏这片土地上的本土势力。
国家亡了,本地势力还在,还更加兴盛了。
所以刘基对这群家伙一点好感也没有,更谈不上信任和期待,感觉他们和上辈子那群不给钱就不办事甚至给了钱也不办事的五代大兵是一样的。
完全占据丹阳郡之后,他就已经开始考虑这一点了。
尽管他打算用江东之地作为他进一步进取的根基,但是这根基上长出来的这些歪七扭八淌着毒液的恶臭果实,他可没打算一口吞下肚。
而为了让这场危险游戏玩起来更轻松,孙策就是一个绝佳的利用对象、一把失控的斩首大刀。
客观上来说,是他开了在江东地区斩杀士族高门、灭其全家的先河,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些“恶臭果实”带去了打击。
刘基很清楚,这一波吴郡和会稽郡的本土势力之所以起兵反抗孙策,就是因为孙策被自己打败了,他们觉得孙策受到重创,又要防备自己的进一步进攻,所以内外交困。
这种情况下,孙策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平定叛乱,必然会顾此失彼,而这就成为了他们起事造反、驱逐孙策势力的大好良机。
可问题在于,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孙策需要把主要力量用来防备刘基】这个基础之上的。
如果这个基础不存在了,或者说暂时不存在了,这帮家伙又要面临什么?
而且刘基有理由相信,当自己完全占据丹阳郡、把孙策的势力驱逐出丹阳郡的消息传来,一定会引起吴郡和会稽郡内部更大规模的本地势力造反事件。
那些原来还有些担心、不敢冒头的地方势力一看刘基都打下整个丹阳郡了,把孙策的势力都赶回吴郡和会稽郡了,这不就说明孙策要完蛋了吗?
所以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认为刘基的下一步肯定是攻击吴郡和会稽郡,要全灭掉孙策势力。
既然这样,我还忍什么?我还等什么?
上去干孙策啊!
可刘基不是正常人。
他比有些人以为的要更有战略腚力。
这群丹阳郡土豪们离开宛陵县城返回各自地盘之后,便按照之前的约定,开始把刘基需要的东西给他送去宛陵县。
而刘基也不含糊,直接就开始在宛陵县周边集结大军,开展大练兵行动。
从五月上旬到五月底,刘基基本上完成了两个军的扩军行动,正式把自己的军队从三万人增加到了五万人,接着又是一波升职、加薪、赏赐。
东莱子弟兵集团和豫章起兵旧部集团的人基本上都升到了中高级军官的职位,山越集团则还在中层和中低层军官的位置上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向上争取。
整支军队在军官们的带领下,以刘基传授的练兵方式为基准,展开了具有一定强度的密集的军事训练任务。
那些原本就悍勇、身体素质也不错的丹阳兵们对这种训练方式显然是陌生的,本身也并不确定这种训练方式是否有效,所以训练之初,曾出现过一些抗拒现象。
但是在那之后,刘基采取了让这些丹阳兵与经过训练的士兵用各自的作战方式进行对练的方法,让这些桀骜不驯的丹阳兵与经过训练的豫章兵对抗。
结果丹阳兵们数度惨败、鼻青脸肿,更有甚者断腿断臂、胸骨骨折的都有,杀红了眼都打不赢,伤兵营里床位都开始紧张了,最后彻底被打服了。
于是这些丹阳兵们也就老老实实地接受了队列、军阵、旗号等等的训练,学习将个人的勇武汇入集体之中,从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格局。
与此同时,刘基也把部分精力放在了行政事务上。
第一期基层官吏速成培训班不得不快速结业之后,他又立刻开始筹备办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