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文薰的第一课
文薰从临安回来后,便紧急地投入到备课中。有工作分神,哪怕身边少了一个人,乍然间,她也没有那样孤独。而且每天傍晚,锦姝还会来找她。
锦姝进入金陵大学学习,选择的是文学专业。她自以为自己理科不会,选个文科便是至少能听懂了。不想金陵大学的文科先生都是文坛上颇负才名之人,对这种高等学府的学生要求也高,锦姝才上学不到一个星期,便被先生同学们摸透了是个内涵不够的“草包”。
“草包怎么了?草包愿意读书,他们难道不让吗?”锦姝不是不知道同学们偷偷议论自己,可她也不以为意。一是她有多少水平自己心里清楚,倒不至于被人拆穿了便恼羞成怒。二是她本来就是“走后门"进入的金陵大学,她只要一听到同学们是多么废寝忘食才考进来,就心有戚戚然。她的学问比不上人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比不上还能怎么办?学呗。曹玄致对她这种向学之心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了,可他心知妻子好面子,不会让自己来教,便拜托了文薰,每日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指点锦姝一二。文薰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汪锦姝每日从金陵大学放学之后,回了家还得来“朗先生"这里报道。“今天国学先生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什么?”
“论'传不习乎。”
文薰看着锦姝,见她一脸迷茫,便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引导她。“你知道这个题目的出处吗?”
锦姝的水平倒没有低到连《论语》都不知,她甚至能干巴巴地背出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一但是我忘了出自那篇。”
文薰告诉她:“出自《学而》篇。”
锦姝皱着眉品味了一番,,“所以这篇作文是让我们写学习的方法?”文薰觉得既然要写作文,那就得需要明白题目的意思,弄清楚出题人的要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还记得吗?”
“我问了同学,同学说,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温习的意思。”“那么回到作文本身,你认为你需要在文章中讨论的主题指的是哪种学习的方法?”
“是复习,对不对?”
“是的。”
文薰的肯定让锦姝神情舒缓,可很快她又皱起了眉,“我读一遍书都很困难了,我还要去复习。”
她表示无法认同这个题目。
文薰耐心地给她解释:“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一个知识点哪怕已经掌握,不去复习也容易忘记,所以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故事,又有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话。”
锦姝抱着书,觉得这篇作文简直难得不像话。文薰很讲究教学时的主动性与松弛有道。见锦姝似乎不太愿意,便停下来问她:“怎么了,你要放弃吗?”
锦姝心里是抱了这个侥幸的,“我可以放弃吗?”“开学才一个星期,你就交不上作业。”
“我都是成年人了,我交不上作业,先生还会请家长吗?”文薰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她,“先生不会请家长,可先生说不定会来咱们家家访。”
若是如此,那先生见到的是婆婆,还是舅父?一想到那种场景,锦姝就觉得自己以后在整个莫家都失了脸面了。下人们该怎样笑她?
曹玄致才因为救了莫家的凤凰蛋而大放异彩,这样一对比,她岂不是矮了姓曹的一头?
锦姝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打定主意,锦姝连忙拉着文薰道:“文薰,好妹妹,你再教教我。”文薰事先说明,“我只负责帮你理思路,可不会帮你写。”“我知道,我不会让你帮我代写去作弊的。”若是作弊,到时候先生请她赏析自己的作文而她赏析不出,她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人。
她汪锦姝活一辈子,挣的就是张脸面!
虽然说她现在已经反应过来答应舅舅去读书是自己走的一步烂棋了。锦姝的作文被她磨磨蹭蹭,直到深夜才写完。曹表兄来接她时,见她被学习折磨出来的疲惫却是笑得一脸满足,活像是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王妈待他们走远才关门,巧珍贴心地端过来一碗凉水:“小姐,感觉表少爷这对夫妻相处起来也很有意思呢。”
文薰点了点头,她喝了水,见了巧珍,心里又有一番考量。这时她倒有些庆幸只把送巧珍读书的事告诉过少数几个人了,如今生了这等变故,在家里住着,她肯定是不能够再自由行事的了,是以巧珍之事只能往后延期。
不过,延期也好。
文薰询问了巧珍最近看书的进度,给她解惑后又给了她一本新书。巧珍读书的时日尚浅,要再多学些,基础知识扎实了再让她去参加考试,方才不能打击到她的自信心。
待夜再深,王妈和巧珍也去休息了。
可文薰仍旧不困,想再看会儿书。
她住在这间新房里,抬头望着各处,各处都有另一个人的影子,难免会让她联想起如今远在临安的丈夫。
白天的时候不觉得,一到晚上,思念就像被扎破的气球,从里头汹涌而出。当然,只有那么一瞬,很快文薰就重新打起了精神。她回到书桌前,提笔给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