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63章 风起云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3章 风起云涌(1 / 4)

当下宋岩被民意胁迫着,带了几名吏员在前引路。

张一桂等河南籍读书人、以及自发跟随的河南商贾、百姓,小心翼翼地抬着那九卷沉重的素布万民书,形成了一支奇特的队伍,浩浩荡荡直奔通政司。

沿途所过,引起无数京师百姓侧目。

队伍浩浩荡荡,很快便抵达通政司威严的朱漆大门前。

此时天光渐暗,已近散衙时分。

两名守门官军倚着门框,正懒洋洋地打着哈欠,只等那下钥的梆子声响起,便可归家歇息。忽然间见一行几十个人抬着九副巨大的素布朝通政使衙门汹汹而来,二人不由地吓了一大跳。队伍停在通政司衙门的官道上,宋岩硬着头皮上前,拱手道:

“二位军爷,在下河南布政司驻京都事宋岩,今有河南八府一州百姓联名万民书,事关重大,需紧急呈递通政使司!烦请通禀!”

守门官军看着那九卷白布,心知这绝不是什么歌功颂德的东西,肯定是个烫手山芋。

二人正踌躇间,恰在此时,梆子声响起,正好是到了散衙时分。

两名守门官兵对视一眼,脸上顿时如释重负。

他们抢步上前,将身体一并,把宋岩、张一桂等人挡在了通政使衙门之外,语气生硬地挥手道:“散衙了,散衙了!通政使大人及诸位堂官都已离署归第,没什么要紧事明天卯时再来吧!”宋岩闻言,心中非但没有失望,反而是一喜。

但他面上却露出一丝为难之色,转向身后群情激愤的众人,声音带着息事宁人的意味:

“诸位乡亲,诸位同乡!你们看,这……实在不巧,大人们都散衙了。此刻硬闯,不仅于事无补,反恐触怒官威。不如……不如咱们先将万民书抬回会馆妥善保管,待明日一早,本官定当亲来,保证将万民书……

他话还没说完,面色却是陡然剧变

只见身后的张一桂一步抢上前,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双手猛地抓起通政司衙门左侧廊下悬挂的鼓槌随后他二话不说,竟抡起胳膊,朝着通政司衙门门口那面象征着“通达民情”的堂鼓狠狠砸了下去!“咚!!!”

一声沉闷如惊雷般的巨响,骤然撕破了暮色降临前的宁!

紧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

“咚!咚!咚!咚!”

沉重的堂鼓声,一声接着一声地在通政司衙门前响起!

“完了,完了!这下事情彻底闹大了!”

宋岩见此一幕,眼前一黑,心中叫苦不迭,几乎瘫软在地。

明初时,朱元璋曾大力鼓励百姓赴京告官。

因此,通政司不仅负责转呈官员奏章,更被赋予受理民间投书之权,可直达天听。

而这通政司的堂鼓,正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是“通达下情”的象征!

名义上,只要这鼓声响起,即代表民有冤抑、情属紧急,无论何时何地,通政司都必须受理百姓的投书,紧急直呈御前!

只是朱元璋死后,后面的皇帝可不像他那样勤政,还有心思处理老百姓的告状,因此通政司逐渐成了专职分发奏章的机构,而这规矩也早已形同虚设。

话虽如此,但朱元璋制定的规矩可没有明文废止,此时堂鼓再次响起,此事可不就闹大了吗?那两名守门官军也是惊得魂飞魄散,下意识要冲上去抢夺鼓槌:

“大胆!住手!快住手!”

然而,宋岩带来的吏员、举子、以及那些抬着万民书的河南商贾百姓,早已被这鼓声点燃了胸中的热血!

他们自发地组成一道人墙,死死挡住了那两个试图上前的官兵。

“让他敲!让朝廷听听百姓的声音!”

“敲得好!这鼓不就是让百姓敲的吗?!”

“河南五百万生民的血泪,今日就要敲进这紫禁城!”

鼓声穿透暮霭,远远传开。

通政司衙门内部,原本正在收拾案牍、准备下班的官员、各房书吏、录事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多年未闻的鼓声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涌到廊下、窗前,探头向外张望。

“堂鼓?!谁在击堂鼓?”

“多少年没听过这鼓响了?谁这么胆大包天?!”

“直堂官呢?!快!快去请直堂官大人!”一位经历模样的官员急得跳脚,冲着身边的小吏吼道。“值夜的赵通政刚……刚去茅房了……”小吏也慌了神,结结巴巴。

“潘银台呢?!潘大人何在?!”

“潘大人一刻钟前就走了!提前下衙了!”

“快!快去追!禀报潘大人,就说……就说有刁民聚众击鼓闹事!”另一位官员声音都变了调。没有有分量的官员坐镇拿主意,这泼天的干系谁担得起?

混乱中,一个身着四品服色、面色焦急的中年官员提着袍角,从后院匆匆小跑而来,正是今日当值的直堂官、通政司左通政赵文焕。

他显然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鼓声惊动,官帽都戴得有些歪斜。

“怎么回事?!何人胆敢擅击堂鼓?!成何体统!”赵文焕挤到门口,厉声喝问,试图压下门外鼎沸的喧嚣。

他官威十足,目光扫过人群,试图找到领头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