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虽不及后世吃过的,但也大差不差。还让贾敬尝了,贾敬第一口很不习惯,但频频往那盘子里伸筷子,说这菜下饭。
贾母想想就明白过来,“贵州那地方是因为物资匮乏,缺少食盐才想出这法子的。咱们有盐,何必要用番椒?”
柳晏就解释道:“番椒是辣的,和食盐不一样。”她想了想,吩咐随她一起来的白妈妈,“去把昨儿买的番椒拿来。”
“我知道那几道菜怎么做,今儿就给老祖宗和三婶婶露一手。”柳晏道:“把二弟妹也叫来,大家一起品尝品尝。”
贾母一听,忙摆手,“罢罢罢,哪儿用你亲自下厨?把做法告诉负责厨房的婆子就是。”
代儒之妻也忙道:“是啊,太太十指不沾阳春水,哪儿能往厨房里去。”
柳晏:“您这就小瞧我了,早年我婆婆生病,我是下厨给她做过药膳的。”其实只是把婆子做好的盛出来,往里放点调味料,就说是亲自下厨做的。大户人家的太太奶奶都这么干。
贾母道:“你要是不放心,就去厨房看着婆子们做,别亲自动手,十几年没动过,万一伤着烫着,我不好和你们老爷交代。”
柳晏笑着答应。
王夫人很快来了,听说柳晏要给她们做菜,就笑道:“我们可有福了。竟能吃上大嫂子做的菜。”
柳晏笑,“那可不?要是没做好,你们可不许笑话我。”
贾母道:“不好吃就把你们老爷叫来吃。”
柳晏:“……”
很快,一盆绿辣椒就被送来了。
柳晏就去了厨房,贾母让王夫人也去帮忙。
这儿媳真没眼色,哪有客人去下厨,她坐着等吃的?
王夫人只得跟上,又跟柳晏嘀咕:“大嫂是有什么事儿要求我们老祖宗?竟亲自下厨?”
柳晏就跟她解释了,“我只是想证明番椒的好。”
王夫人看看婆子手里端着的一盆番椒,“这东西还是从海外传进来的,若真能当食材,肯定需要种子。”
“到时候就得舅老爷费心,多从海外带一些回来了,说不定还有其他的品种。”柳晏立刻接道。
王家舅老爷这个位置着实要紧,柳晏指望他们带回更多好东西。
本朝目前还没有施行海禁,闽浙粤都有通商口岸。也正因如此,东平王、南安王的势力一直不容小觑。江南甄家一方面负责给宫里进贡纺织品,另一方面也和江南大部分丝绸商人有往来,每年丝绸出口,甄家就是赚得最多的那个。
等过两年江南动荡,义忠亲王事发。朝中就有人提出海禁。王家舅老爷也已经去世,市舶司换了人。
皇上一点点将四大家族在海外贸易和海防中的势力拔除掉,后来新皇和他父亲虽然大多数时候意见相左,但在这件事上是统一的。
皇室忌惮如此盘根错节的利益同盟,柳晏能理解,但朝廷因为忌惮这股势力而施行海禁无异于因噎废食。
毕竟开海禁的最大受益者是朝廷,是百姓。
这些柳晏还没来得及仔细琢磨,她眼前只想帮着贾府的旁支族人赚点钱,也省的他们整天指着宁荣二府接济。
两位太太虽然进了厨房,却没人敢让她们动手,柳晏就指挥着一个婆子切菜。
下锅的时候,柳晏也在旁边盯着,火候十分要紧,把辣椒炒蔫儿了就不好吃了。
王夫人被呛得一个劲打喷嚏,赶紧跑到厨房外面,厨房里的其他人也都觉得这个味太辣,不像是能入口的。
有那心细的,怕老太太、太太们吃不惯,赶紧另起炉灶,做了几道清淡的菜。
可用的辣椒不多,只做了一道辣椒炒蛋,一道青椒鸡丁。
荣庆堂里,代儒之妻还在跟贾母讨论塾师的事儿,代儒之妻不觉得几道菜就能挽救她的食肆。
就算真的可以,那也不及贾代儒每年收的束脩多。
贾母不置可否,她现在只期待那番椒做的菜味道如何。如果味道好,都中又没有其他人家会做,想赚钱是很容易的。
很快,柳晏和王夫人先回来。丫鬟们则张罗着摆饭。
贾珠、贾琏和元春都太小,贾母让人伺候他们三个单独吃饭。
这边几人入座,丫鬟先给贾母布菜,贾母先尝了一口青椒鸡丁中的鸡丁。
贾母本就爱吃鸡肉,这鸡丁是用最嫩的鸡腿肉,十分入味。
她赶紧让代儒之妻尝,代儒之妻尝了两口,青椒有点辣,鸡丁却十分好吃。另一道青椒炒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一吃就停不下来。
王夫人也尝了,“炒菜的时候那么呛,吃起来倒还好。”
贾母又夸柳晏的厨艺,“敬儿媳妇真是深藏不露,我第一次知道你做饭这么好吃。”
柳晏笑,“不是我厨艺好,是这两道菜简单。而且这番椒炒其他菜也很香,还可以做成酱。”
王夫人道:“我名下有个酒楼……”
柳晏抬手,“这是我给三婶婶琢磨的财路,你可不许截胡。”
贾母也一个劲给王夫人使眼色,王家人真是见钱眼开。只是王氏眼皮子浅,番椒最大的利润根本不在酒楼。柳晏不过是剩了点肉汤给代儒两口子,她跟这儿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