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安稳的路线。
老侯爷预想的是三子中有一个不成器。三比一,这个比例在接受范围内,要是都有出息就更好了。
可惜的是,老侯爷完全没想过:
他三个儿子全都不成器。
前朝时期,像郑家这种高门武勋,其子是可以通过庇荫进入朝中,先谋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凭政绩升迁,但到了如今,通过庇荫谋取的官职都成了闲职,空有名,没有实权,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以前那套行不通了。
倒不是老侯爷判断失误,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老侯爷那个时候,天下初定,朝中人才稀缺,有点文化水平的都被请去任职了,只是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后,到郑琦他们这一代,情况完全不同了。
如今的大靖人才涌现,尤其是文科生,写诗的、写文章的,都快溢出来了,朝中官员个个文采斐然,腹有诗华。
他们除了当官这个本职工作,还有别的副业。像是种藕的,钓鱼的,做木工的,研究天文的,下班之余,还能写一两本诗集、文学,天文的书发表,供人参阅。
你就说卷不卷吧?
这种背景下,郑家三位老爷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
比上,比不过如温千这等政坛文坛双开花的妖孽;比下,比不过稳健踏实的实干官员,只能被动选择躺下。
只能唏嘘生不逢时啊。
也不是没人仗势选择强行空降。
大靖朝中是出过这种事的。
据说有一位官员仗着背后有人撑腰,空降到某地上任,他的下属们碍于情面,一开始倒是没说什么,谁知这位官员实力不足,又是个爱指挥的,他的下属忍无可忍,在自己的雅号笔名下写了篇文章控诉。
这位能力不足的上司被挂到了文章上,没过多久就被替换下来了。
这多丢脸啊。
问了安,房中人奴婢依次退了下去。
郑家三位老爷在里边跟老夫人商议正事,门口由三位老爷们的仆从们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