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补,或者支起小炉子正在炖煮些什么东西,小屋子前往往也会挂着一些正在风干的腌鱼之类的东西。
幼童要么呆在母亲身边,要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嬉戏。
完全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看的华歆十分错愕。
他还以为自己来的不是军营,而是某个世外桃源的小村落。
相比于军事的训练和军营的严整,这些家眷的生活场景反而更让华歆注重。
“敬舆,我记得我是按照一万一千人的数目给你拨付粮草的,其中并没有包含这些妇孺的口粮,可是我看他们似乎并不缺少口粮,这是怎么回事?”
刘基闻言,叹了口气。
“此前军中是不管顾军士家眷的口粮的,但是我认为军士用命死战,军中却不能让他们的妻儿老小吃上粮食,还要他们自己额外想办法供养妻儿老小,实在是过意不去。
所以我调整了一下军中口粮的分配,分配给了军士家眷们每日一顿稀粥的口粮,不至于让他们饿死,不过这点口粮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另外让一些愿意出力为军队干杂活的男子女子做辅兵。
愿意干杂活做辅兵的,每日可得两顿稀粥,吃得稍微多一些,待军中无事,便组织他们外出,到湖泊溪流处摸鱼捉虾,或者捕猎野味,亦或者采摘野菜野果。
这些捕获采摘的东西一部分给士兵食用,一部分给家眷们食用,另外一部分则找周边的富庶庄落换取粮食,再增加一些口粮,这样一来也就能吃得更饱一些,也能为我节省更多的军粮。”
华歆听着听着,心中对刘基的好感逐渐提升,看着他的眼神也就更加柔和了。
原来刘基不仅能治军,还有理政牧民之才。
待刘基说完,华歆连连感叹。
“乱世之中,我见到了太多太多的贪官污吏,他们强征苛捐杂税,逼得多少人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到处都可以见到饿殍,却实在是少见能让老幼妇孺也安居乐业的。
原本以为你只是治军有能,现在发现你不仅有仁孝之心,还有牧民之能,这短短月余,竟是让你把使君留下的旧部整顿的面目一新,着实令我大开眼界,敬舆,这本领,是使君传授给你的吗?”
刘基展现出来的能力实在是让华歆无法忽视。
这年头教育和知识都是垄断的,十分珍贵,就算有钱也学不到,没有相对应的身份,无论如何接触不到这些东西,更别说治军、治民的真本领。
这些关乎统治的知识更是王公贵族、顶级士族豪门才有教育传承的,寻常人等若无奇遇,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接触的机会。
刘基出身名门,接触过学习过这些东西确实不奇怪,不过接触过学习过和能否使用好是两回事,反正华歆觉得刘繇就用的不怎么好。
但刘基小小年纪就能把这一套玩的如此成功,实在是不容易啊!
“正是,父亲和族中长辈的谆谆教诲,我不敢忘怀。”
刘基点了点头,顺着华歆的话说了下去,并没有说更多的内容。
他还能怎么说呢?
难道说这些能耐都是他上一世在亡命途中的感悟和后来郭威的倾囊相授才掌握的吗?
其实说起这个事情,刘基还挺感慨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郭威可以算得上是刘基的老师。
郭威和当时很多身居高位的武人都不一样,他了解知识的力量,喜欢读书,特别是兵书,带兵打仗之余,只要有空,便手不释卷,所以不仅能打仗,还很有谋略。
也因为足智多谋,能够设计精巧的计略,他才得到了刘知远的欣赏,得以平步青云。
刘基投靠郭威之后,因为第一世历史传记和人文风俗作家的知识积累,被郭威发现识字、读过书,于是被郭威收做亲兵,又被任命管理保存他的藏书。
原本郭威读书的时候不喜欢有人在旁边打扰,但是刘基做了他的亲兵之后,郭威就喜欢让刘基在一旁侍奉,一边读书,一边与刘基谈论书籍的内容,做一些讨论。
刘基上一辈子的知识储备是很足的,书面知识很到位,比郭威军队里那些所谓的文化人都要强很多,每每能和郭威谈论很久,由此深得郭威的欣赏。
那段时间里,郭威办什么事情都喜欢把刘基带在身边,处理的时候让他看着,等有空或者高兴的时候,也会提点他一两句。
刘基掌握的很多处理实务的本领都是在这一阶段跟着郭威学会的,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才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务的方法,将之融会贯通。
这为他日后自己独立掌兵、纵横沙场、执掌国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放到现在,满血强化版刘基所掌握的诸多带兵打仗、治理国政的能耐用来管理这区区六万人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甚至他还有很多能耐受限于现实条件的不足而无法展现,这令他有一些遗憾,感觉自己的能力没能运用在更宽广的舞台上。
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怀念了。
把这支败军重新整编、训练成为一支他心目中的铁军的过程,让他回想起了上一世年轻的时候初次带兵、初次练兵的事情。
往事历历在目,郭威的提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