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彼可取而代之> 第18章 我要把一切从孙策手里抢回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我要把一切从孙策手里抢回来!(2 / 3)

兵出击还能打赢。

他们终究还是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尽管自己已经展现出了诸多能耐,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受到自己的提携之恩。

但是真的到了关键时刻,他们还是习惯性的不相信自己这样一个【伪·成年人】。

可偏偏上战场打仗这种需要把性命交给统兵大将的事情,就需要更多的信任感和可依靠感来实现。

说实话,这样的情况,当初他初次带兵的时候遇到过。

就算他是以郭威亲卫将的身份外放统兵的,有郭威在背后撑腰,但是没有独当一面的战绩,那就是无法服众。

那些骄兵悍将一个个的鼻孔朝天,根本看不起当时的他,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他发出的指令,那些大小兵头子、新老兵油子根本不理睬。

同样的情况,柴荣也遇到过。

他刚刚登基不久的那场高平之战,两军临阵交锋的时候,就因为柴荣没有足够的军事威望,就算以皇帝的身份发出指令,大部分将领和军队还是选择观望。

只有少量隶属于柴荣亲信统领的军队发起了进攻,与北汉和契丹的军队打作一团,并且挫败了敌军一阵。

可尽管如此,当敌军发动反扑、亲信军队遇到危险的时候,接到柴荣指令的诸多大将还是按兵不动,就像柴荣和他的亲信军队与他们无关似的。

两件同样性质的事情,同样关乎性命的威望危机,最后都是依靠同样一种方式解决的。

拼命。

亲自带着少量愿意为自己拼命的军队去拼命,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勇猛、果敢、顽强和决死一战的决然,然后凭借着这一阵子爆发,将面对的敌人冲垮一阵,用性命拼出胜利的希望。

到这个地步,被那些观望的家伙们发现胜利在望了,他们才会放心的发起早就应该发起的进攻。

谁赢,他们帮谁。

就那么一次之后,威望就有了,大将也好,士兵也好,都开始听从号令了。

而之前不遵守命令、近乎于见死不救的弥天大罪,也必须要被当作没有发生过,该有的赏赐绝不能少,甚至还要多给,还要故作大度,当这些事情没有发生过。

获得威望之前,新人将领乃至于新人皇帝,就是那么的卑微、不起眼。

要说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在那个没有任何思想主义、血火炼狱的时代里,想要别人豁出性命跟你干,你就必须要让别人相信你能赢,没有多少人会愿意跟随一个败者去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刘基就是从那样的炼狱里杀出来的。

还杀了两次。

一次为了他自己。

一次为了柴荣。

而眼下,是第三次了。

当然,东汉末年的这个状况,还远没有到后来五代十国那么干脆、纯粹、满满的恶没有一丝善。

千年贵族们还没有被黄巢朱温联手全灭掉,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还未完全重构。

刘基身为王公贵族的身份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作为军队的衣食父母也是有号召力的,这段时间积累人缘关系也是有号召力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成为名将之路其实也挺艰难的。

名将必须要在初战之前就获得一支愿意跟随他奔向死亡的死士级别的军队,人数未必要多,但必须要有,否则连获得最初的威望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成为名将。

就好像后来的戚继光。

他率领的第一支军队在他奋勇冲向倭寇的时候掉头就跑,根本不搭理他这个主将,要不是他反应过来后骑马跑得快,估计当场就交代在那儿了。

后来他痛定思痛,悟出了这个道理。

于是选择从零开始募兵,从零开始打造愿意跟自己拼命的家底子,好生经营基本盘,获得了最初的威望,这才带出了后来屡屡打出传奇战损比的传奇军队——戚家军。

所以面对这个局面,刘基并不气恼,他很平静的面向军帐内的诸多军官们做了一番宣讲。

“我知道,诸位不相信我能够打赢这场仗,诸位不认为我这个十四岁的主将能带着你们打赢数倍于我军的叛军,不敢把性命托付给我,这一点,我能理解,但是我有不得不出战乃至于不得不死战的理由。

其一,华府君不是平白无故就供给给我们食粮的,这么多人的口粮不是一个小数目,甚至这场灾祸的缘由,就是为了给我们这支军队提供足够的粮食,在华府君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父亲已经过世了,现在我们不是扬州牧的军队了,我们如果不能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华府君是不会继续给我们提供粮食的,那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呢?

第二,这是我自己的目标,我为了这支军队争取到口粮,我花费那么多的精力训练军队,改善他们的处境,尽可能的喂饱他们,不是在做孩童般的游戏,就是为了征战,然后获取胜利!

我要打败孙策,我要驱逐孙策,我要把原本属于我父亲的东西抢回来!然后在我父亲的墓碑前告诉他,我赢了!我帮他把本该属于他的东西抢回来了!我不能让他带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