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族为代表的有文化知识的一群人也基本上全灭,所以除了军务之外的政务,全都是交给滕耽和是仪领衔的原先属于他老爹刘繇的行政班底。
这帮人加在一起也就一百多人,数量不多,所以刘基不得不从军队里找出一百多识字的军官、士兵,令他们转职为文吏,协助办理政务。
尽管如此,还是人手紧缺,若非眼下刘基用军管的形式暂时统领人口,光靠这两百多文吏,显然是不够用的。
所以在整体事务都上了正轨、接下来就是需要时间来落实成果之后,刘基便着手开始为自己培养人才。
自己现在这个状态,别说是招揽什么大贤了,一般地方小士族的族人都未必愿意跟随自己,就算有,数量也不会多。
而且构成政权行政中坚的,就是数量庞大的下级官员和基层吏员,他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难度,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却比较繁杂沉重。
这样的事务不需要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这样的国家级别人才来办理,就需要那一个个不起眼、没有留下名字的小官小吏。
而这样的人,只要智力正常,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是。
只是在汉帝国的和平时期,这样的位置多被高门士族、地方大土豪家族垄断,学习知识的途径也被垄断,出身不够的话,这辈子都接触不到。
培养此类人才其实不用耗费很多时间、很多资源,将他们要做的事情关联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然后就让他们上手,锻炼几个月,基本上就是一个熟练的基层官吏了。
在东汉帝国的规则体系里,就算是这样的职位,也要让有一定出身的人来做才可以,一般庶民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
帝国的教育体系里没有一般庶民的位置。
但是现在不是董卓之乱以前了,不是汉天子还在雒阳发号施令的时候了。
帝国的秩序正在崩溃之中,很多事情都不能按照过去的规矩来进行了,历史文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了。
那刘基自然不用去顾忌什么出身啊什么门第啊之类的东西。
我管你三七二十一!
我管你五经十四家法!
我管你血脉传承!
上辈子,协助他推行诸多改革方案的官吏有很多就是出自他自己门下的帮助他管理经营农庄的农业技术官吏,这些人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后来的表现也很优秀。
所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基打算参照上辈子的经验,开办一个【基层官吏速成学习班】,就从目前自己所统治的这三十万人里面挑选一批人来培养,让他们成为自己最初的行政班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干就干,建安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刘基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正式宣布要办设这样的速成学习班。
他在余汗县的县城里单独建筑了一座大学堂一样的建筑,大约能同时容纳三四百人一起听课的那种。
至于参加速成学习班的人选,首选肯定是本身就识字的人,这一类人非常少,大部分都已经在军官、文吏的岗位上,剩下来的没几个。
选来选去,刘基也只从三十万人口当中挑选出了三个能够读写一定字数的“文化人”以及十三个认得字但是不会写的半文盲。
剩下的人,就全都从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年轻人里选择。
结果这也是个难题,因为相当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刘基只能从外表、身高等等方面亲自挑选了二百八十四个年轻小伙子,并之前的十六个人,一共三百人,一起加入了速成学习班第一期。
加入速成学习班之后,刘基给他们安排了学习任务,先是读写识字任务,读写不掌握,也就难以考虑之后的事情。
至于学习用具,倒也不难,纸的话现在用不起,竹简肯定不好弄,但是一人一块木板是很简单的事情。
写满了之后用刀削掉一层,剩下的就又能继续用,一块木板能用很久。
教读写这件事情刘基没有亲自上阵,而是交给了几名文吏去办理,让他们尽快教会这三百人基本的读写技能,而他自己则抽空编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