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吴郡士族还没有上钩,但是会稽郡士族已经憋不住了。
按照孙策的性子,不把这些跳出来反对他的士人杀个七七八八,估计是不会罢手的。
就是不知道吴郡士族会不会也沉不住气,直接出击。
反正刘基肯定是希望的。
特别是居于吴郡士族顶层位置的吴四姓这四大士族。
如果他们也下场干仗了,那就更美妙了。
看着他们和孙策火并,自己来摘桃子,简直不要太美妙!
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刘基当然也不认为大家都是傻子,只是有些人的战略腚力确实不够,吴郡士族显然不属于这一类的。
陆氏,顾氏,朱氏,张氏。
不好对付啊。
但不管怎么说,眼下从军事角度来说,的确是介入战局的优秀时机,这个时候介入,就等于是摁着孙氏政权的七寸在狠狠的打,一举颠覆孙氏政权的可能性很大。
可刘基的目标并不是在江东打造一个翻版的孙吴政权。
他可不愿意跟那些极度排外、极度扯后腿的地方势力分享太多的权力。
他要打造的是一个可以供他从那遇到天下争霸事业当中的政权基本盘、出发地,这就要求这块土地上的本土势力不能太强势,否则他的政权就无法最大限度的调动资源支撑争霸战争。
所以虽然军事时机成熟,但从政治上来看,这个时机还不够成熟。
其实刘基自己也在猜测,此时此刻,吴郡士族之所以按兵不动,或许也是在等待自己的介入。
只有刘基率军介入,他们才会顺势而为,为刘基锦上添花。
他们不会去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只是刘基也不想做对他们太有利的事情。
现在进攻吴郡,的确会得到很多好处,但是完好无损的吴郡士族给他带来的影响也会很大,这不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一时间,刘基也有些忧虑。
如果继续等待下去,他不知道自己的战略腚力能不能超过吴郡士族的战略腚力。
万一孙策真的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把会稽郡的叛军全都干掉了,平复了叛乱,再掉头北上,届时吴郡士族估计就顺势而为臣服孙策了。
自己平白错过那么好的军事战机,最终还要和没有后顾之忧的孙策决战,实在是不值当。
况且这段时间里,因为吴郡和会稽郡爆发叛乱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麾下军将们也屡屡向刘基表达了想要进军作战的想法。
刘基集团刚刚站稳脚跟,正在草创阶段和上升阶段,整个集团都充满了勃勃生机,整个集团都满是冲劲儿,就想着建功立业、获得荣华富贵和更多的权势。
那么好的机会就放在眼前,让他们无视或者放弃,不太可能。
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后面新建的三个新兵军都没有完成军事训练,最后两个新兵军更是刚刚组建完毕还没有训练几天,可那些新上任的军官们却充满了进取的情绪。
被刘基一手提拔起来的东莱子弟兵集团、豫章起兵旧部集团和山越降人集团都在这一波的扩军和升迁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职位提升。
有些人甚至是火箭飞升般提升职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们都非常渴望回报刘基的恩情,并且证明自己、更上一层楼。
最早的第一军中郎将张英和第二军中郎将李彬已经请战好几次了。
第三军中郎将太史慈也请战三次了。
第四军和第五军这两个刚组建完成没多久的新兵军的新任中郎将舒涓、徐通两人也纷纷请战,希望可以用战火来代替训练,加快军队成长的速度。
当然第四军和第五军想要上战场的请求被刘基断然驳回。
刘基把舒涓和徐通两人喊来,让他们滚回去把军规守则抄写十遍,尤其要重点抄写【士卒不经过训练不得上战场】这一章节的规定。
给我倒背如流!
“士兵不是你们建功立业的垫脚石!那是与你们一起面对生死的战友!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他们也是一个家的顶梁柱!这种觉悟都没有,趁早给我滚蛋!我的军队里不需要这种没人性的畜生!”
被刘基指着鼻子痛骂之后,舒涓和徐通两人灰溜溜的离开了刘基的面前,回去抄写军规守则了。
这个消息传到太史慈耳朵里,连太史慈都有点不自信了,有点不太敢继续请战了。
因为他麾下的第三军士兵虽然很有作战经验,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兵,却还没有完成刘基规定的军阵训练。
只有张英和李彬没有顾虑这件事情,因为第一军和第二军都已经完成了新兵训练的科目,属于成熟的熟练士兵,可以上战场征战了。
他们底气十足。
但刘基还是不想这个时候就出兵,他不愿意让吴郡士族成为最后摘桃子的那群人。
可他也不能彻底无视了麾下军将们和士兵们那火热的战斗意志。
还有一点。
之前投降于他的那二十多名本地文吏以虞翻领头,已经数次求见,希望刘基可以尽快发兵平定吴郡和会稽郡,拯救他们的家乡族人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