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战落下帷幕,荒原的喧嚣逐渐平息。
春播的种子埋入土里,只待时光和雨露的灌溉。
营部的喇叭在清晨的微风中不断响起。
喇叭声中,周红梅和夏时靖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播报着这次垦荒大会战中的先进事迹。
“坎土曼大王”。”称号。人们说:“老张一出手,石头都低头。”
铁姑娘排长李秀兰:来自沪市的女知青,带领十名女知青组成了突击队,在沙砾遍布的北坡连续奋战12天,硬是用手刨、肩扛的方式平整出15亩可耕地。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
夜鹰班班长王建军:班长王建军发现,午后地表太晒,土块发烫难挖;而夜间露水浸润后,土壤松软,效率反而更高。于是他主动请缨,带领全班在月光下开荒。他们打起马灯,哼着《南泥湾》,一锄一锄向前推进。短短七十二小时,他们多垦出四亩半荒地,创下单班开荒纪录。
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知青们回到宿舍。
煤油灯下,有人在写家书,有人在缝补衣物,
刘连福,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认真地给沪市的爸妈写信。
“爸爸、妈妈:我们的大会战胜利结束了…… 这一个多月,我瘦了十几斤,但肩膀硬了,心也踏实了。以前在家总觉得吃点苦就委屈,现在才明白,什么叫‘扎根边疆,建设祖国’。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
一代人以青春为犁,以信念为种,在这片荒原上刻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
在春播结束后,周营长特地私下表扬了顾清如,
“小顾,这次春播借种的事,多亏了你提的好办法,解了燃眉之急。我没料到你一个卫生员,能想到生产上的事。”
顾清如浅浅一笑,“之前在连队经常去牧区巡诊,和牧民交流多了就有留意到。也是会上才想起来的。”
她从帆布包里取出一个装订整齐的册子:“周营长,我还有件事想请您看看。”
她递上的是一本手写的《连队防疫实操办法》,里面内容都都是她这次农场防疫总结的经验,比如如何识别病畜、如何配制简易消毒水、如何隔离、如何上报等。
顾清如解释,师部提出这次试点想要在全师推广,她就基于这次农场抗疫,总结了一些经验办法。
周营长认真看完了, 点点头:“你这个思路是对的。我们基层最缺的就是‘能落地’的东西。这样,我帮你报到团里。”
走出办公室时,顾清如脚步轻快了许多。
她知道,这份报告不会让她立刻升职或调走,但它是一种影响力,能让她的声音被听见。
大会战结束,农活稍缓,顾清如也难得有了几天休息时间。
连着一个多月起早贪黑巡诊、采药、写记录,如今终于能好好休整一下,她整个人都松快了不少。
趁着空闲,她回到办公室,把这段时间的收获好好理了一理。
巡诊的路上她采集了不少药材,晒得干干的,有的已经碾成细末,有的分门别类包好;农场采药队采的用不上药材,挑剩下、觉得“不值当”的野药材,她也没舍得扔,悄悄收进空间,洗干净,晾晒,炮制。
如今,药堂的柜子里整整齐齐码满了晒干、炮制好的药材,每格都贴着她亲手写的标签:柴胡、防风……
一拉开药柜,满满当当。看着心里踏实。
看着看着,她忽然想起前两天郭庆仪说的话,刘玉香被家委会当众批评,做了检讨,这事能成,多亏了李嫂子主持公道。
这份情,不能忘了。
“人家替我说了话,担了责任,我总得登门道个谢。”
顾清如去了一趟团部。
刘淑芬一听,放下手里的活,陪着她一起走了一趟李菊香家。
顾清如手里拿着一个蓝布包,是带给李菊香的礼物。
听刘淑芬说李菊香的儿媳刚生产,她准备了一罐奶粉,孩子用得上;另一个是她特意配的一副调理气血的药。
她们走到李菊香家门口时,正碰上她在院子里洗尿布,屋里还传来孩子的哭声。
看见两人,李菊香愣了一下,连忙把手在围裙上使劲擦了擦,“哎哟!这是……你们怎么来了?快进屋,外头冷!”
顾清如走上前,“李嫂子,前几天,多亏你。不只是为了我,更是为了家属院的风气能正一正。”
她说着,将蓝布包放在院中的小木桌上。
李菊香看到蓝布包,连连摆手:“哎呀,这话说的……我就是个家委会的办事人,该做的!还专程跑一趟……”
刘淑芬笑着接过话:“收下吧,这不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