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第19章 名将双星的终局之战与皇室恩怨的血色终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名将双星的终局之战与皇室恩怨的血色终章(1 / 6)

上回书说到,安史之乱的烽火早已烧透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而这乱世棋局上的棋子,正被命运的手搅得愈发纷乱。

郭子仪在河东的军帐里,正对着地图推演战局。案上的油灯忽明忽暗,映着他鬓边新添的白发——朔方军刚在河阳与史思明的叛军鏖战三日,斩了敌将三千,可他望着帐外伤兵的呻吟,眉头依旧锁得很紧。史思明那厮用兵如鬼魅,前几日还在洛阳城外摆开阵势,转天就派轻骑偷袭了唐军的粮道,害得士兵们啃了两天干硬的麦饼。郭子仪用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对着副将道:“明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洛阳,引他主力出动;另外两路绕到后方,烧了他的粮仓!”声音里带着老将的沉稳,却也藏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千里之外的太原,李光弼正站在城墙上调试新造的投石机。这器械比当年守太原时又改进了几分,石弹能飞出三里地,砸在地上能陷出半尺深的坑。他望着远处叛军的营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史思明派使者来劝降,说要与他“共分河北”,他当场把劝降书烧了,还让使者带话:“有种就来攻城,我这投石机正缺靶子!”帐下的士兵都知道,这位李将军看着沉默寡言,骨子里比谁都硬,当年在常山能饿着肚子死守孤城,如今手里有了新武器,更不会给叛军半分机会。

而在平原郡的残破城楼上,颜真卿正用绑着绷带的手,写下给各州郡的檄文。他的左手在一次突围中被流矢射穿,至今握笔时还在发抖,可笔下的字依旧力透纸背,“贼寇虽凶,终是逆天而行;我等虽弱,心存家国便有万钧之力”。身旁的小吏看着他手腕上渗出的血染红了纸页,忍不住劝道:“大人,歇会儿吧。”颜真卿却摇摇头,指着城下正在操练的义军:“他们拿锄头的手都能握刀,我这点伤算什么?”他知道,这乱世里,笔墨与刀剑同样重要——檄文能聚人心,正如刀剑能退敌寇。

长安城里的太极宫,早已没了开元年间的繁华。唐肃宗李亨坐在偏殿里,听着李辅国汇报成都的动静。“太上皇近日总在夜里哭,说想回长安看看。”李辅国低着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刻意的挑拨,“还让旧部偷偷送了些书信给河西节度使,怕是……”李亨猛地一拍桌,青瓷笔洗摔在地上,碎成几片:“他还不死心?”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收复长安的捷报刚传来时,他曾想过迎父亲回京,可李辅国总在耳边念叨“放虎归山”,如今看来,这对父子的隔阂,怕是再也填不平了。

成都的行宫里,李隆基正对着铜镜发呆。镜中的老人须发皆白,眼角的皱纹深如沟壑,哪里还有半分当年“三郎”的风采?他摩挲着镜匣里那支杨贵妃留下的钿盒,钿盒的珍珠宝石早已失去光泽,却被他摩挲得温润。有宦官来报,说肃宗派人送来了新酿的蜀酒,他却挥挥手:“拿走吧,我喝不惯。”他想念长安的梨花酒,想念曲江池畔的风,更想念那个陪他喝了一辈子酒的人。可如今,长安是儿子的长安,他这个太上皇,不过是蜀地的一个过客。

而叛军营里的史思明,正搂着新纳的姬妾饮宴。帐外传来探马的消息,说郭子仪的军队正在渡河,他却满不在乎地灌了口酒:“让他来。”转头对身边的谋士道,“传令下去,明日把安庆绪那小子的人头送到唐军阵前,就说我帮朝廷‘清理门户’。”他笑得狡黠,像只盘算着猎物的狐狸——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是个废物,这“大燕”的江山,早该姓史了。

这大唐的天下,此刻正被无数股力量拉扯着:前线的刀光剑影,朝堂的明争暗斗,文人的纸笔丹心,百姓的颠沛流离。郭子仪能否一鼓作气收复洛阳?李光弼的投石机能否砸破史思明那老小子的野心?颜真卿的檄文能否聚起更多忠义之士?李亨与李隆基这对父子,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而那反复无常的史思明,又会在这乱世里掀起怎样的波澜?

风云变幻间,有人在战火里坚守,有人在权力中迷失,有人用生命书写忠义,有人用阴谋算计天下。这爱恨交织、情仇纠缠的大唐,下一幕又将上演怎样的惊心动魄?

一、邺城之战:郭子仪的"水攻奇谋"与猪队友的神坑操作

乾元元年的冬天,邺城城外的漳河结了层薄冰,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六十万唐军的铠甲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九大节度使的营帐连亘十里,旌旗在铅灰色的天空下猎猎作响,把这座被安庆绪占据的孤城围得水泄不通。

安庆绪扒着邺城的垛口往下看,腿肚子抖得像筛糠。城外的唐军密密麻麻,从东门望到西门,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闪烁的刀光,连漳河对岸的树林里都藏着伏兵,鸟雀飞过都要被箭射下来。他回头对着亲信哭嚎:“完了完了!这么多人,就是填也能把邺城填平了!这城守不住了!”

手下赶紧递上笔墨,劝他向史思明求救。安庆绪握着笔的手直打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全是“史将军救命”“若能解围,愿将河北之地尽献”之类的话,末了还不忘画个血手印,活像个被逼到绝路的泼皮。

小主,这个章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