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时间,转瞬即过。
这三日里,王也并未四处走动,大多时间待在客舍静室,继续感悟道韵,温养法力,将自身状态调整至巅峰。石龙、陈天南则带着三名弟子,在允许的范围内参观了一些蜀山外围区域,诸如剑痕谷、悟剑坪、藏剑阁外廊等地,虽只是管中窥豹,却也让他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对蜀山的底蕴有了更深的认知,心中那点因元初门初建而产生的些许自得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畏和向往。
期间,也有其他受邀前来的宗门世家代表前来拜访王也,多是西南周边的一些势力,态度客气中带着试探。王也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言谈间滴水不漏,让人摸不清深浅,反倒更添了几分神秘。
第三日清晨,朝阳初升,万剑峰上云海翻腾,金光万道。
呜——
一声苍凉雄浑的号角声,如同龙吟般响彻整个蜀山秘境。这是论道大会开始的信号。
无数道剑光从各座山峰、各处殿宇中冲天而起,如同百川归海般,向着中央那座最为巍峨、剑气最为炽盛的“天剑峰”汇聚而去!剑光如雨,铺天盖地,场面壮观至极!
王也一行也离开客舍,随着人流,御空飞向天剑峰。
天剑峰顶,早已被以大法力削平,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广场,地面铺着坚硬的青罡石,遍布剑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九丈、宽百丈的黑色论道台,台身不知由何种材质铸成,散发着幽冷的光泽,其上符文隐现,显然布有强大禁制,足以承受金丹级别的交锋。
论道台四周,已然悬浮着数以千计的蒲团云座,按照地位和修为高低,层次分明。最前方靠近论道台的,自然是蜀山掌门、长老以及如王也这般被特邀而来的金丹老祖、各大势力首领的座位。后方则是蜀山内门弟子、真传弟子以及各方势力随行人员的区域。
王也被引至前方左侧的一处云座落座,石龙陈天南等人则安排在稍后位置。他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了不少熟人。那位龙虎山的张玄陵老道,坐在他对面,依旧耷拉着眼皮,仿佛没睡醒。苗疆的麻姥姥坐在角落,正贼兮兮地打量着周围,似乎在想哪些人适合下蛊。甚至看到了特调总局的李卫国,他代表官方出席,坐在一个相对靠前却并不起眼的位置,对王也微微颔首示意。
而最多的,自然是蜀山自家修士。一位身穿八卦道袍、面容清癯、气息如同深渊般不可测的中年道人坐于主位,想必便是蜀山当代掌门清虚真人。其身旁,坐着数位气息同样深不可测的蜀山长老,凌云子赫然在列,见到王也望来,对他含笑点头。更引人注目的是站在这些长老身后的十余名年轻弟子,个个气宇轩昂,剑意冲霄,修为最低也是金丹初期,最高的几人竟已达金丹中期甚至后期!尤其是为首那名身着月白剑袍、怀抱连鞘古剑、面容平凡却眼神澄澈如婴儿的青年,其气息圆融内敛,却又给人一种仿佛随时能斩裂苍穹的极致锋芒感!
“那就是蜀山这一代的‘剑子’,李忘生。”凌云子的神念传音适时地在王也耳边响起,“天生剑心通明,三岁悟剑,十岁筑基,三十结丹,如今不过甲子之龄,已是金丹后期,剑道修为更是深不可测,被誉为蜀山千年以来最有望成就剑仙的天才。王道友稍后若与他论道,需多加留意。”
王也微微颔首,目光在那李忘生身上停留片刻。此子确实不凡,其剑意之纯粹,心性之空灵,乃他平生仅见。
时辰一到,清虚真人起身,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诸位道友远道而来,参加本届蜀山剑子论道大会,蜀山蓬荜生辉。论道之旨,在于交流切磋,互通有无,共参大道。望诸位道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在,论道开始!”
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直接切入正题,尽显剑修干脆利落的风格。
论道大会分为文论与武论两部分。文论即是登台阐述自身对剑道、乃至大道的理解,可展示术法,可演化神通,旨在思想碰撞,启迪智慧。武论则是上台切磋,实战印证所学。
首先进行的便是文论。
一位位来自不同宗门、世家的修士,或德高望重,或年轻气盛,纷纷登台,阐述自家道理。有的展示精妙剑术,剑气化形,栩栩如生;有的演化神通法术,光华璀璨,威力莫测;有的则高谈阔论,讲述修行心得,引发台下阵阵沉思或争论。
蜀山弟子也屡有登台,其展示的剑道精义确实高人一等,往往能直指本质,引发满场喝彩。尤其是那位剑子李忘生,他并未过多展示剑术,只是平静地讲述了一番对“剑心”的理解,言语平淡,却字字珠玑,蕴含至理,甚至引动周围天地灵气与之共鸣,化作朵朵剑气青莲环绕其身,道韵天成,让许多老一辈修士都抚掌赞叹,自愧弗如。
王也始终安静地听着,如同海绵吸水般,吸收着各种不同的理念和见解,与自身的“元始大道”相互印证,颇有所得。他能感觉到,自己对道韵的理解正在一点点变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