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让许多原本充满敌意的投影,情绪稍缓。它们能感觉到,这位强大的存在并非来否定它们。
紧接着,王也话锋一转,开始描绘一幅宏大的图景:“然,天地不限于一隅。汝等可知,脚下星辰,悬浮于无垠星空?可知星海之中,亦有他类文明,其力或可摘星拿月,其念或能跨越光年?”
他以其神念,将百慕大之战中对抗旧日支配者投影的片段、星空中那股冰冷扫描意念的威胁感、以及从南极遗迹和星灵共同体处获得的关于广袤宇宙的信息,化作一幅幅震撼的画面,直接呈现在所有参与者的意识中。
星空的无垠、外星科技的可怕、异类文明的诡异……这些远超它们认知范围的信息,如同洪流般冲击着这些大多固守一地的神性存在。许多弱小的意识体开始颤抖,连那些强大的森林之灵、山神、海神,也露出了凝重乃至惊惧的神色。它们第一次直观地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尘埃之外,存在着足以轻易碾碎它们的巨大威胁。
“孤木难支,独泉易涸。”王也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若星海之敌降临,汝等凭借一地之险,一族之信,可能抵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威胁,也是最有效的破防利器。
在成功营造出危机感后,王也开始阐述联盟的理念,也即他的“道”:
“吾等所求,非抹杀汝等之独特性,非剥夺汝等之信仰源。恰恰相反,乃欲建一‘求同存异’之盟。”
“同者为何?同在此星,同为此星生灵,同面临外域之威胁。此乃生存之大同。”
“异者为何?异在汝等之形态,异在汝等之规则,异在汝等所受祭祀与禁忌。此乃文化、信仰、存在形式之异。”
他以自身混沌大道为例进行说明:“吾之道,包罗万象,混沌为基。可纳灵气之清,可容阴气之浊,可融信仰之念,可化星辰之力。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真正的强大,非是排斥异己,而是海纳百川,化之为用。”
“地球联盟,意即在此。非是要将汝等纳入同一模子,而是构筑一框架,于此框架内,汝等可保有自身之圣地、之仪式、之传承。联盟尊重汝等之自治,仅在关乎星辰存亡之大事上,需一致对外。”
他提出了具体的共存模式:“可划定‘神圣自治领’,联盟承诺不干涉其内政。可建立‘文明对话机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当外星威胁来临,联盟提供情报、技术支持,乃至必要时之庇护;而汝等,则可凭借对本地环境与法则的深刻理解,助联盟进行防御,此乃互利共赢。”
为了证明诚意,王也的神念化身抬手,引动一丝混沌之气,在殿中演化。这丝气息掠过森林之灵的投影,让其感受到生机勃发而非侵蚀;拂过山神的石甲,让其感受到厚重稳固而非破坏;流过海洋之神的身体,让其感受到浩瀚包容而非排斥……他展示了混沌之道对不同属性力量的包容性与转化能力,证明联盟并非要同化它们,而是可以找到一种超越属性对立的更高层次的共存方式。
王也的论道,持续了不知多久,在精神层面时间流速不同。当他最后一个意念落下,万神殿内一片沉寂。
诸神投影反应各异:
王也并未期望一次论道就能让所有顽固派归心。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这些存在了千百年的古老意识而言。他的目的,是种下一颗种子,打破信息壁垒,展示一种超越地域隔阂的、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可能性。
“言尽于此,道示于前。何去何从,诸位自决。虚拟万神殿之门,不会常开,但地球联盟善意之门,始终为愿共存者敞开。”
说完,王也的神念化身缓缓消散,庞大的虚拟万神殿也开始变得透明,最终如同泡影般消失在夜空之中。
论道结束。
全球各地,那些被召唤过的神性存在,其本体或信仰源头都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部落的祭祀出现了短暂的紊乱,圣地的能量波动变得异常……变化在悄然发生。
这次虚拟论道,虽未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成功地将“星空威胁”和“共存理念”这两个关键信息,强行注入了那些原本封闭的信仰体系之中。它像一颗投入古井深潭的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却必然引发深层次的涟漪。为后续联盟采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与这些地区性神只和信仰体系实现从对抗到对话、从排斥到共存的转变,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而王也的分身,在秘境中缓缓睁开眼,神念消耗巨大,但眼神明亮。这次论道,对他自身亦是一次难得的淬炼,让他对“道”的包容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引领一个多元文明前行的责任与智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的红尘练心与联盟的宏观战略,在此刻形成了奇妙的互补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