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都市生活苦,修仙成道祖> 第441章 初代单兵灵能战甲问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1章 初代单兵灵能战甲问世(1 / 2)

太初研究所成立以来,各种理论突破和小型原型机不断涌现,但真正能快速转化为实际战斗力、可大规模装备的成果,始终是联盟军方最迫切的需求。在危机应对中心主任龙战天将军的持续敦促和王也的密切关注下,研究所将“单兵强化装备”作为优先攻关项目,集中了最精锐的跨学科团队。历经数百个日夜的奋战、无数次失败的迭代,项目代号“烛龙”的初代单兵灵能战甲,终于迎来了定型量产的时刻。

“烛龙”战甲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并非打造一个无敌的铁罐头,而是成为能够大幅提升低阶修士、异能者或经过强化的普通战士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作战能力、生存概率以及任务执行范围的可量产型平台。其核心设计理念围绕以下几点:

战甲并非完全独立的机器人,而是以穿戴者为能量与意识核心的“增强外骨骼”。内置的“灵犀”感应回路能与使用者的能量场,无论是真元、魔力、异能还是经过强化的生物电产生共鸣,将战甲变成使用者身体的延伸,反应速度远超手动操控。

战甲采用标准接口的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需求快速更换不同功能的臂铠、肩炮、背包组件。从基础的侦察型到重火力的突击型,再到特殊环境下的潜行型或支援型,都能在同一个基础骨架上实现。

最外层是借鉴外星科技的轻质高强度合金,中间层是嵌入防御符文矩阵的灵能陶瓷,内衬则是具备缓冲和自我修复功能的生物凝胶。这种复合装甲能有效抵御常规动能武器、能量武器的中低强度攻击,并对超自然力量如诅咒、精神冲击有一定的削弱效果。

内置小型环境控制系统,可适应极端温度、真空、水下或低氧环境。能源核心采用微型化聚变电池与灵气收集符阵的双重供能模式,确保长时间作战的能源需求。

“烛龙”战甲的诞生,是太初研究所多项技术突破的集大成者!

战甲的“大脑”是最新研发的“龙芯”灵能协调中枢,一块由灵能晶体制成的特殊芯片,刻有复杂的调和阵法。它能实时监测使用者的身体状态和能量波动,自动调节战甲各部位的输出功率,避免能量冲突或过载,并能学习使用者的战斗习惯,提供辅助决策建议。

战甲的 “筋脉”能量传导系统,代替传统的电线或液压管,战甲内部遍布由超导材料和秘银混合编织的“灵能筋脉”,能量传输效率极高,损耗极小,且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整体材料利用炼金术中的分子级重构技术和现代纳米沉积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在原子层面进行融合,使得装甲既坚硬又拥有良好的韧性,防御符文也能完美嵌入其中,不会因物理冲击而失效。

接口处运用了空间折叠技术和标准化符文协议,被称为 “千机”模块化接口,使得模块更换如同插拔u盘一样简便快捷,且能保证能量和数据的瞬间无缝对接。

首批五十套“烛龙-1型”原型战甲下线后,立刻被送往“龙城”基地,由从超凡军团第一师中挑选出的精锐士兵进行极端环境下的实战测试。测试场地包括模拟外星地表的辐射荒漠、重力异常区、以及充满活性孢子的阴暗丛林。

测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初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士兵反映灵能协调中枢与自身能量属性有轻微排斥,导致动作延迟;在高速机动中,关节处的符文连接偶尔会出现不稳定闪光;面对高强度持续能量攻击时,装甲散热系统达到极限等。

研究所的工程师和符文师团队驻守基地,根据测试反馈,连夜进行调试和修改。他们调整了“龙芯”的兼容性算法,加固了关节处的结构并优化了符文序列,为散热系统加装了小型冰系阵法辅助。经过三轮迭代,当“烛龙-1a型”战甲交付时,上述问题已得到显着改善。

测试视频被列为联盟最高机密。画面中,身着漆黑流线型战甲的士兵,行动迅捷如风,一拳能击穿厚厚的合金板,一跃可跳上十米高的平台。他们手臂上的灵能射线枪射出的光束足以融化常规装甲,肩部的小型飞弹巢可发射附魔爆破弹。在面对模拟的异星生物群时,小队成员默契配合,战甲的数据链让他们共享战场信息,战术动作行云流水,清理效率远超未装备战甲的同级别士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身着战甲的筑基初期修士,其法术释放速度、威力以及持久性,都得到了近乎翻倍的提升!

实战测试的巨大成功,让联盟议事会迅速通过了“烛龙”战甲的大规模量产议案。一座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在万象天城的工业区建立起来,虽然核心的“启灵”工序仍需中阶以上的修士手动完成,限制了绝对产量,但月产百套的规模已足以开始装备精锐部队。

首批正式列装的“烛龙-1a型”战甲,优先配备给了超凡军团的侦察营、特种大队以及即将轮换驻守危险秘境的前哨站部队。士兵们亲切地称其为“黑伙计”或“龙甲”。战甲的列装,极大地提升了军团士兵的士气和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