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城感觉自己的宇宙脑回路瞬间烧断。
到他家?
喝两杯?
这位以gdp为毕生信仰的男人,这位视庸官懒政为死敌的京州一霸,
要请自己喝酒?
孙连城脑中闪过无数自己被灌倒后签下军令状的画面,
嘴角挤出一个扭曲的笑容。
“达康书记,实在不好意思。”
“我酒精过敏,一滴都不能沾。”
李达康看着他如临大敌的模样,眼神里掠过一丝苦涩。
他往前走了一步,用一种从未有过的平等姿态看着孙连城。
“连城,你不用怕我。”
李达康的声音很沉,带着被现实狠狠敲打过的疲惫。
“刘强的事,给我敲了警钟。”
他顿了顿,像是在解剖自己。
“你那套东西,那些条条框框,我以前看不上,觉得是束手束脚,是最大的效率杀手。”
“现在……我有点懂了。”
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口气里,有失望,有自责,也有卸下重负的释然。
“你不是我的敌人。”
李达康盯着孙连城的眼睛。
“你,是我们所有人的‘刹车片’。”
“我李达康这辆车,这些年只知道踩油门,开得太快,快到要翻车了。”
“需要你这样的‘刹车’。”
说完,他伸手拍了拍孙连城的肩膀。
然后,李达康转身,迈着依旧坚定的步伐,消失在夜色里。
只留下孙连城一个人,夹着保温杯,傻在原地。
刹车片?
孙连城彻底懵了。
李达康这番话,让他那套精心构建的“官场厚黑学”瞬间失灵。
他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把这个世界想得太复杂了?
也许,大佬们根本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他们只是单纯地……被自己这套“程序主义”给逼疯了?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京州官场都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氛围中。
市委常委会上,李达康一改往日“唯gdp论”的风格,言必称“程序”
动辄引用孙连城考核小组的文件。
他甚至公开表态:“效率,必须建立在合规的基础上!
任何脱离了程序的效率,都是在高速公路上裸奔!”
而孙连城的考核小组,也一如既往地提交着匪夷所思的报告。
《关于在全市推广使用标准尺寸订书钉的若干规定》。
《关于规范市委办公楼走廊步速的试行办法》。
《关于统一全市机关单位午休时间的倡议书》。
换做以前,这些报告早就被李达康撕了。
可现在,每一份报告,李达康都皱着眉头看完,然后大笔一挥,签上两个字:
“已阅。转各部门研究执行。”
于是,京州这辆巨大的马车,出现了奇景。
李达康在前面疯狂挥鞭子喊“驾!”
孙连城在后面死死拽缰绳喊“吁——”
一踩油门,一拉手刹。
这辆车,竟然没散架,反而以前所未有的稳定姿态,嘎吱嘎吱地向前挪动。
这种“稳定”,很快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审批程序被孙连城搞得极度繁琐,任何项目从立项到落地,都要经过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公章,时间跨度动辄以年为单位。
许多想赚快钱的皮包公司,一看到那本厚如辞海的《京州市项目申报程序指南》,立刻望而却步。
反倒是一些真正有实力的优质企业,花大价钱请专业团队研究透这套“规则迷宫”后,发现这里虽然繁琐,但异常公平透明,只要按规矩来,就没人能使绊子。
几个投资额巨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其他城市还在焦头烂额招商时,悄无声息地在京州落地。
京州的营商环境,在令人发指的“低效”中,得到了诡异的净化。
省委,省委副书记办公室。
高育良敏锐地察觉到了京州的变化。
作为汉东政坛最擅长“下棋”的人,他原本计划“坐山观虎斗”
看着李达康和孙连城这两个极端在京州斗个你死我活,他好从中渔利。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两只老虎非但没打起来,反而形成了诡异的“政治互补”。
李达康的锐意进取,保证了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