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城看着眼前这个双眼布满血丝的王大路,心里泛起一阵烦躁。
就像夜晚观测星空时,总有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
他最讨厌这种情绪化的直接对峙。
这会污染他“公事公办”的纯净力场。
孙连城不动声色地后退半步,脸上浮现出那种熟悉的、语重心长的领导表情。
“王总,你误会了。”
声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
“我这个人,对事不对人。我的字典里,没有个人恩怨,只有规章制度。”
他轻轻拍了拍王大路僵硬的肩膀。
“三十亿的投资,多大的事?影响京州未来几十年的项目,能不多论证论证吗?”
“程序走得越扎实,你的投资才越安全。”
“我这是在帮你,也是在保护你。”
王大路被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噎得半天说不出话。
他感觉自己一拳打进了黑洞里,连个回音都没有。
看着孙连城那张真诚到虚伪的脸,他终于明白了。
跟这个人讲道理、讲人情,根本行不通。
他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
在李达康的雷霆震怒和亲自督办下,王大路的大路集团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所有相关部门连轴转了半个月。
硬是把孙连城那份天书般报告里的一百多个评估指标,都给“填”满了。
一份摞起来比两个孙连城脑袋还高的评估报告,被两个小伙子吃力地抬进了办公室。
扉页上赫然写着《关于“京州之窗”项目投资前置评估的综合报告》。
王大路以为,他已经用行动填满了孙连城挖下的所有坑。
孙连城戴上老花镜,象征性地翻了两页。
纸张的油墨味让他微微皱眉。
随即合上报告,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一行批示。
然后贴在了报告封面上。
“报告内容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我个人能力有限,不敢擅下定论。”
“为确保评审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建议成立跨学科专家评审小组。”
“妥否,请达康书记批示。”
当李达康看到这份批示时,气得差点把紫砂杯捏碎。
可他看着那些“专业性强”、“能力有限”、“权威公正”的字眼,又发作不得。
这口气,只能硬生生咽下去。
在李达康的催促下,孙连城“勉为其难”地开始组建专家小组。
他没去找那些懂得“顾全大局”的御用专家。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汉东大学的退休教授圈。
专门挑了几个出了名的“老学究”。
脾气“轴”得像犟牛一样的老先生。
搞了一辈子古代史的李教授。
研究流体力学和气象模型的张教授。
还有死磕交通规划数据的王教授。
孙连城亲自提着茶叶和水果登门拜访,姿态放得极低。
在李教授那间堆满线装书的书房里,他握着老人的手,表情沉痛。
“李老,现在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我们京州的历史文脉。”
“要搞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
“我们这些做行政的看不懂门道,只能靠您这样的学术泰斗把关了!”
在张教授的阳台上,孙连城指着窗外。
“张老,您看,这城市的风道、热岛效应,都是良心活儿。”
“数据造假很容易,但对城市生态造成的破坏,是几代人都还不清的债!”
在王教授的办公室,面对着墙上复杂的交通模型图,孙连城声音里充满敬畏。
“王老,数字不会骗人。”
“一个路口的设计,背后是千千万万市民的时间成本和安全保障。”
“这件事,马虎不得!”
他对每一位老教授都说了同样一句话:
“几位老师,京州的未来,就拜托在你们手里了。”
“我作为考核办的负责人,对专家组只有一个要求。”
“本着对学术负责、对真理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任何一个结论!”
几位退休后门庭冷落的老教授,何曾见过市领导如此“推心置腹”?
一个个被说得热血沸腾,感觉肩上扛起了整座城市的命运。
当即表示一定不负所托,发挥毕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