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城在北莞的第一个清晨,被窗外高架桥上永不停歇的车流声唤醒。
那声音绵密而急促,像钢铁洪流冲刷着整座城市。
他没有去晨练,也没有像在京州时那样泡枸杞红枣茶。
只是站在招待所窗边,看着远处摩天大楼在晨曦中勾勒出的锋利剪影。
这里的建筑比汉东更高、更密,每一寸空间都充满竞争的意味。
上午九点,北莞市委常委会准时召开。
孙连城提前五分钟到达会议室,选了最不起眼的角落坐下。
他打开崭新的笔记本,将笔握在手里,摆出认真聆听、随时记录的姿态。
市委书记叶重目光沉稳,环视一周后,将视线落在孙连城身上。
“今天我们首先欢迎一位新同志,来自汉东省京州市的孙连城同志,经组织决定,到我们北莞担任市委专职副书记。”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礼貌而克制的掌声。
孙连城微微欠身算是回应。
他全程低着头,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动,成功在所有人面前强化了自己“沉闷、不善言辞”的初始人设。
当然,他不是在记录,而是在计算天狼星与地球的距离如果用“步”作为单位,大概需要走多少年。
“连城同志是从汉东那场反腐风暴中锤炼出来的优秀干部。”
叶重继续说道,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
“看问题有高度,有格局。经过市委班子研究,决定由连城同志分管企业发展和国企改革工作。”
他顿了顿,嘴角似乎有一丝冷笑。
“我们相信,这正是最能发挥连城同志'战略远见'的领域。”
孙连城握着笔的手指紧了一下。
企业发展?国企改革?
在北莞这个遍地都是世界级工厂的地方,这几个字的分量比中子星还重。
他感觉自己不是来分管工作,而是被绑在了火箭上,即将发射。
不等他做出任何反应,市长高建紧接着开了口。
高建是个行动派,说话向来干脆利落。
“叶书记说得对。正好,我们北莞有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可以作为孙书记的试金石。”
高建的目光直接锁定了孙连城,带着不容回避的审视。
“北莞精密仪器厂,市属重点国企,曾经是我们的骄傲。现在嘛,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几万工人等着安置,厂里的地又和一家科技巨头有纠纷。”
他的话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新同志来了,新官上任,总要烧几把火。这个烂摊子,就正式交给孙书记了。我们都期待着,看孙书记这块来自汉东的'真金',怎么在这把火里炼一炼。”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几位副书记、常委的眼神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眼观鼻鼻观心,有人端起茶杯慢饮。
但所有人的耳朵都竖着,等着看这位“京城高人”的反应。
这是一个完美的阳谋。
接,就是跳进一个无底巨坑。
不接,就是当众承认自己无能,刚来就威信扫地。
孙连城终于抬起了头。
他扶了扶眼镜,脸上依旧波澜不惊。
刚才讨论的不是一个能让市长都头疼的难题,而是明天食堂的菜单。
“感谢组织的信任,也感谢叶书记和高市长的看重。”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独特的、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疏离感。
“我会先熟悉一下情况。”
一句话,十三个字。
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让高建那志在必得的一拳打了个空。
会议结束后,孙连城回到了分配给他的办公室。
办公室很大,红木办公桌光可鉴人,比他在光明区的办公室气派多了。
但他没有心情欣赏。
很快,办公厅主任陈斌抱着一大摞文件走了进来,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热情笑容。
“孙书记,这是关于北莞精密仪器厂的全部资料,您先过目。”
“砰”的一声闷响。
那堆文件被放在了孙连城的办公桌上。
足有半米高。
最上面的一份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北莞精密仪器厂与未来创世集团土地置换纠纷历史遗留问题调查报告》。
孙连城头皮一阵发麻。
他随手翻开一本,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财务报表,负债那一栏的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的零,看得他眼晕。
再翻一本,是几万名在职和退休工人的名单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