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得像军训一样。
财务部王姐,为了不被那个年轻技工“拖累”,竟然主动找到车间主任,要求学习生产流程和成本核算。
她穿着高跟鞋在车间里转悠,一边记笔记一边问东问西。
想看看能不能从管理角度,帮车间降本增效。
“王姐,您这是要改行当技工啊?”
车间主任开玩笑道。
“别提了,为了我那点奖金,我现在恨不得把整个生产流程都背下来。”
王姐苦笑着说,脚上的高跟鞋已经换成了安全鞋。
“你知道吗,我现在做梦都在想怎么提高效率。昨天晚上梦到自己在算什么料损率、设备利用率,醒来还在想优化方案。”
她甚至还拉着那个年轻技工,一起研究如何优化零件领用流程。
两个人在办公室里画图表、做分析,比谈恋爱还认真。
“小王,你看,如果我们把这个申请表格简化,减少三个审批环节,能不能提高你们的工作效率?”
王姐指着电脑屏幕,认真得像在搞火箭发射。
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还有些互相瞧不上的不同车间、不同部门员工,因为这层该死的“纠缠”关系,被迫开始了交流和合作。
食堂老赵为了帮助质检部小李提高工作效率,竟然开始研究营养搭配。
说是要给小李做“补脑餐”,提高他的专注力。
“小李,你别总吃那些垃圾食品了!”
老赵指着小李手里的泡面,恨铁不成钢地说。
“我给你做了鱼头豆腐汤,补脑的!还有核桃炒虾仁,提高记忆力!”
“赵师傅,您这是…”
小李有些感动。
“别废话,喝汤!你检测准确率高了,我奖金才能多!”
老赵虽然嘴硬,但眼神里满是关切。
更神奇的事情还在后面。
技术科顶梁柱,五十多岁的总工程师陈工,他的“纠缠队友”是一个刚来厂里不久的学徒小刘。
小刘技术差,天天出错,把陈工的绩效分拉得惨不忍睹。
看着app上自己的分数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陈工心情可想而知。
这可是他工作三十年来第一次绩效不是全厂第一!
陈工一开始也想骂娘。
但他转念一想,骂也没用,这小子技术不行是硬伤。
怎么办?
只能教他了!
于是,陈工利用下班时间,硬是把小刘摁在车间里,手把手地教他看图纸、操作机床。
陈工一边说一边在图纸上画重点,手都在抖。
“你这样加工出来的零件能用吗?一个零件报废就是三百块!三百块!够我们俩一顿好饭了!”
恨不得把自己几十年经验都灌输给小刘。
小刘被这位平时高高在上的总工如此“重点关照”,感动得稀里哗啦。
学得也格外卖力。
“陈工,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不给您拖后腿!”
小刘红着眼眶保证道。
“您教我这么用心,我要是还学不会,我就自己主动申请调岗!”
没过多久,陈工发现,光教一个小刘没用。
厂里技术差的年轻人太多了。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也为了自己的奖金,他干脆主动向厂里申请,利用周末时间,开办了一个免费的青年技工培训班。
“各位年轻人,我知道大家平时工作忙,但是技术这东西,不学不行啊!”
陈工在简陋的培训教室里慷慨激昂地说道。
“不为别的,就为了咱们的奖金,也得把技术搞上去!你们技术好了,我的分数才能上去,大家都能多挣钱!”
这个举动,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圈圈涟漪。
很快,其他技术骨干,为了提高自己那些“猪队友”的水平,也纷纷效仿。
各种小型技术分享会、经验交流会,在工厂各个角落里自发组织起来。
有的在食堂,有的在休息室,甚至有人在厕所里都要讲两句技术要点。
“兄弟们,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加工技巧,能提高20的效率!”
质检科的老师傅神秘兮兮地说。
“这可是我压箱底的绝活,今天无偿传授给大家!”
“姐妹们,这个质检流程我优化了一下,能减少一半的返工率!”
财务部的王姐在女厕所里给女工们开小课。
“你们返工少了,我的效率指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