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上报”、“学习平台”。
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花半小时在这些app上签到、打卡、填报表,比查房还准时。
看到通知后,她愣了三秒。
然后,她毫不犹豫地长按屏幕,将那些她恨之入骨的图标,一个,又一个,拖进了手机屏幕顶端的垃圾桶里。
当最后一个图标化为泡影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这股风潮,如病毒般蔓延至最基层。
城南街道办,几个年轻社工正对着一面墙的“工作成果展示板”唉声叹气。
上面贴满了各种领导视察、入户慰问的摆拍照片,每周都要更新,p图的难度堪比商业大片。
接到“降盐”通知后,街道办主任背着手走过来,只说了一个字:“撕!”
“啊?”
“全给我撕了!以后谁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谁自己写检讨!”
年轻人欢呼一声,几个人像饿狼扑食般冲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些形式主义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露出了后面斑驳泛黄的墙皮。
虽然丑,但每个人心里都觉得,这墙皮比任何精美的照片都看得舒坦。
短短一周。
北莞市的官场,生态骤变。
每周一雷打不动的“工作例会”,砍了。
每个月都要交的“思想动态汇报”,废了。
下乡检查,不再提前三天打招呼,也不再要求准备满桌的水果和能当枕头的材料。
基层干部们发现,他们的手机前所未有的安静,会议记录本几个星期都写不满一页,真正用来干活的时间,居然变多了。
一股轻松而高效的空气,弥漫在北莞的各个角落。
劫后余生的干部们奔走相告,激动地打听着这场“甘霖”的源头。
很快,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在机关内部的茶水间、吸烟角、食堂饭桌上,悄然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这事儿是孙书记一句话搞出来的。”
“哪个孙书记?咱们新来的那位‘宇宙书记’?”
“就是他!我听市府办的哥们儿说的,原话是‘孙书记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个刚从会议地狱里解脱出来的科员,瞪大了眼睛,像听评书一样凑过来:“怎么回事?快讲讲!”
“那天中午,孙书记微服私访,就在咱们机关食堂吃饭。”爆料人压低声音,神情肃穆得像在传递地下情报。
“他什么都没说,就尝了一口咱们食堂免费的咸菜……”
“然后呢?”
“然后他眉头一皱,缓缓吐出一个字:”
“咸!”
“就一个字?”
“一个字,就够了!”爆料人一拍大腿,脸上写满了五体投地的崇拜,“你想想,那是谁?孙书记!他嘴里的‘咸’,能是咱们嘴里的‘咸’吗?”
“他尝的不是咸菜,是咱们整个北莞的基层之苦啊!”
“‘盐’多,负担重!他一口就品出来了!这叫见微知着,体察天心!”
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飞速扩散,并且在传播中不断被狂热的信徒们加工、润色。
版本一:“孙书记吃的是红烧肉,他说‘盐多了,肉的本味就没了’,暗指现在考核太多,把基层工作的初心给搞没了!”
版本二:“孙书记喝的是蛋花汤,他轻轻吹了口气说‘浮在上面的,未必是精华’,这是在敲打那些只做表面文章的‘漂浮’干部!”
最终,所有版本都汇合成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终极传说:孙连城书记心怀苍生,他用最朴素的方式,洞察了形式主义的本质,并以雷霆之势,发动了这场伟大的“降盐减负”运动。
孙连城的形象,在广大基层干部心中,彻底封神。
他不再是那个远在天边、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大师。
他成了一个脚踩大地,眼含星辰,能为蝼蚁般的小人物发声的“活菩萨”。
无数人对他感激涕零,甚至有人偷偷将他的照片设成了手机屏保,早晚参拜,祈求“从此开会少,下班早”。
而这一切风暴的中心,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孙连城同志,对此,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