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运抵社区。
接下来是布点安装。
张主任拿着一张社区平面图,和马东几个人在沙盘上研究了整整一个下午。
“按照导师‘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猫窝的布置,绝不能刻意,不能破坏社区原有的生态。”
张主任用红笔在图上画着圈。
“要放在那些猫咪们最喜欢待,但我们平时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于是,一支由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安装队出发了。
他们没有把这些漂亮的白色胶囊放在显眼的主干道旁,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安置在了社区里最不起眼的角落。
三号楼背后那片无人打理、杂草丛生的绿化带深处。
地下停车场负二层,一排废弃储物柜和墙壁的夹角里。
几栋老楼之间,那条仅容一人通过、堆满废旧纸箱的狭窄后巷。
甚至,还有两个被巧妙地伪装成假山石,放在了人工湖旁边的灌木丛里。
每一个安装点,都完美避开了社区原有的监控探头。
这些地方,是传统安防体系的“绝对死角”。
张主任看着工人们将最后一个猫窝固定在停车场的消防栓后面,满意地拍了拍手上的灰。
“这就对了。”
“给它们最安静、最不受打扰的栖息地。这才是真正的‘给它们一点生存空间’。”
“我们不是在监视它们,我们是在守护它们。”
他看着那个白色胶囊上,一枚微小的蓝色led指示灯开始有规律地闪烁。
那是一颗在黑暗中睁开的眼睛。
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一份名为《和谐里社区“智慧伙伴”项目一期落成简报》的文件,配着几张猫窝的高清特写照片,以及社区居民在app上踊跃“云养”的截图,最终还是摆上了孙连城的办公桌。
秘书小王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将这份简报递过去的。
他觉得,孙书记的思想,已经进入了某种玄妙的哲学境界。
连流浪猫问题,都能被他升华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度。
孙连城当时正在阳台上,给新买的一盆文竹浇水。
他接过简报,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
当他看到那张“智能猫窝”的特写照片时,浇水的手停顿了一下。
照片上,一只橘猫正好奇地探头,往那个白色胶囊里钻。
胶囊外壳光滑,造型奇特,顶着一块太阳能板,入口处还幽幽地闪着蓝光。
孙连城的眼皮狠狠跳了一下。
他想起了自己那个被装上gps项圈的噩梦。
“这帮人……”
他把简报随手放在旁边的石桌上,摇了摇头,嘴里轻轻吐出三个字。
“吃饱了撑的。”
为了几只猫,搞这么大阵仗。
太阳能,摄像头,app。
有这精力,干点什么不好?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没什么。
闹就闹吧。
只要这套东西别出岔子,别三天两头找自己汇报,别再占用他宝贵的晒太阳时间,他们就是给猫建个皇宫,孙连城也懒得管。
“书记,张主任在简报里说,这体现了您‘以科技弥合生态裂痕’的治理智慧……”
小王在一旁小声补充,试图揣摩上意。
孙连城拿起喷壶,继续慢悠悠地给文竹喷水,头也没回。
“行了,知道了。”
他的声音平淡无波。
小王立刻闭上了嘴。
他懂了。
这是导师对自己思想被成功实践后的欣慰。
是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淡然。
孙连城不知道,也根本不想知道。
就在他“默许”的这一刻,一张由几十个高清“猫眼”组成的、覆盖了和谐里社区所有监控死角的天罗地网,已经悄然铺开。
每一个摄像头,都在忠实地履行着马东赋予它们的使命——
“非侵入式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