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莞市的舆论场,一夜之间,被一群猫彻底占领。
那篇名为《“猫有猫道”:一个社区的治理奇迹》的报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
激起的涟漪,迅速演变成席卷全国的滔天巨浪。
第二天一早,和谐里社区的大门,就成了北莞市最热门的打卡地。
来自天南地北的考察团,开着各式各样的公车,把社区外那条清净的马路堵得水泄不通。
车牌从“京”、“沪”到“新”、“藏”,几乎凑齐了一套中国地图。
张建国主任彻底迎来了他的人生高光时刻。
他脱下那件半旧的夹克,换上了一身挺括的深灰色中山装,头发用发蜡梳得一丝不苟,在阳光下闪着自信的光。
他站在社区门口,身边围着一圈又一圈举着手机、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以及一群正襟危坐、手拿笔记本的各地社区干部。
“张主任,请问‘生物监控网络’这个概念,您最初是如何构想的?”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干部挤上前,满脸崇拜。
张主任清了清嗓子,手臂一挥,指向不远处正在悠闲舔爪子的狸花猫“福尔摩斯”。
“同志们,看!”
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
“我们不能用‘监控’这个冰冷的词汇。”
“这是‘生态哨兵’,是‘数据节点’!”
“我们的核心思想,源自孙书记的伟大指示——‘以科技弥合生态裂痕’!”
“我们不是在监视,我们是在‘共生’!是构建一个人与自然、数据与情感和谐统一的‘社区生命共同体’!”
一番话说得考察团的干部们如痴如醉,纷纷低头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记录着每一个字。
“福尔摩斯”被几十道火热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它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到一位来自南方的女干部脚边,用头蹭了蹭她的裤腿。
女干部受宠若惊,激动得声音都变了。
“它……它在跟我互动!这是不是就是您说的‘情感链接’?”
张主任含笑点头,一脸高深莫测。
“万物有灵。当你用善意去拥抱生态,生态自然会回馈你最温暖的拥抱。”
“这就是孙书记‘猫有猫道’哲学思想的实践体现!”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这一切的“总设计师”,风暴的中心,孙连城,此刻正躲在市委大院自己那间清净的办公室里,试图隔绝外界的一切喧嚣。
他刚给那盆文竹浇完水,正准备泡上一壶今年的明前龙井。
办公室的电话,像被设定了夺命连环call,一遍又一遍地响起。
他不接。
他知道,电话那头,不是媒体的采访邀约,就是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
他只想当一只缩在壳里的蜗牛。
手机屏幕也亮个不停,新闻推送的弹窗争先恐后。
他瞥了一眼,一条加粗的标题让他眼角狠狠一抽。
《社会学观察:从“猫有猫道”看基层治理的颠覆性革命》。
作者是北莞大学一位知名的社会学教授。
孙连城点开,只看了个开头,就感觉自己的血压计指针正在疯狂右摆。
文章里写,他孙连城一句“猫有猫道”,蕴含了深刻的东方智慧与后现代治理哲学,开创性地提出了“生防”概念,让每个罪犯都处于“薛定谔的被监视”对传统安防理念的颠覆性革命……
“狗屁!”
孙连城低声骂了一句,把手机倒扣在桌上。
这哪里是学术论文。
这分明是一篇写给自己的悼词。
每一个字,都在为他那简朴的、摸鱼的、与世无争的咸鱼梦想,钉上棺材板。
他烦躁地站起身,走到窗前。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他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
门开了,走进来的是市公安局的孟川,身后还跟着一位市委政法委的领导。
两人手里,共同捧着一个用红布盖着的长条状物体。
孟川的脸上,再也没有了那天的冷硬,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敬佩、感激和几分不好意思的复杂神情。
“孙书记!”孟川的声音中气十足。
“给您添麻烦了!”政法委的领导也满面春风。
孙连城心里咯噔一下。
一种名为“公开处刑”的预感,攥住了他的心脏。
“有事吗?”他故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