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莞市委核心会议室。
巨幅的红木椭圆会议桌,光可鉴人,倒映着天花板上沉闷的灯光,也倒映着一张张紧绷的脸。
空气凝重,粘稠得让人窒息。
市长高建的方案,被他的支持者们称为“凤凰涅盘”计划。
他的食指在桌面上一下下地敲着。
那声音不大,每一次敲击,却都让会议室里的人心脏跟着一跳。
“同志们,李为民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城建系统会烂掉一半?根子,就在于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太依赖于传统基建和低端制造业!”
高建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很强。
“这些行业,利润薄,链条长,寻租空间大,养出了一批靠着‘关系’和‘回扣’吃饭的蛀虫。”
“现在,城建系统的主干被斩断,正是我们刮骨疗毒、腾笼换鸟的最好时机!”
他站起身,走到背后的电子白板前,调出一张ppt。
上面是几个闪闪发光的科技园区图片,和一连串令人眼热的gdp增长曲线。
“我的意见是,下半年,全市的资源要向高新科技产业全面倾斜!”
“我们要拿出当年搞特区的魄力,给政策,给土地,给资金!把南边那些因为成本高企而外溢的芯片设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企业,全都吸引到我们北莞来!”
“这才是北莞的未来!”
话音刚落,市委书记叶重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厚重。
“未来,是要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的。”
叶重没有起身,他只是将手里的保温杯盖子拧紧,发出轻微的“咔哒”一声。
“高市长描绘的蓝图很美好,但我们不能忘了北莞的现实。”
“我们有三百万产业工人,他们中百分之七十,都在我们所谓的‘低端制造业’里工作。”
“纺织、五金、家具……这些是北莞的家底,是几百万人的饭碗!”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在几位分管工业和人社的副市长脸上停顿了一下。
“现在,城建系统一倒,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已经摇摇欲坠。”
“如果我们再搞‘大开大合’,强制‘腾笼换鸟’,那么首先被腾出去的,不是落后产能,而是我们几十万工人的就业岗位!”
“稳定!压倒一切!”
叶重的声音沉了下来。
“我的意见是,优先扶持本地的传统制造业,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先把基本盘稳住,把人心稳住。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会议室瞬间分裂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发改委的主任立刻跟进:“叶书记说得对!我们调研过,高新产业从落地到产生效益,周期太长,而且对本地就业的拉动非常有限。我们等不起!”
科技局的局长立刻反驳:“等不起,就要饮鸩止渴吗?继续守着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旧摊子,北莞永远也翻不了身!这是路径依赖,是思想僵化!”
“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几百家工厂停工,几十万人没饭吃,这个责任你来负?”
“那你抱着旧摊子,五年后北莞被周边城市彻底甩开,这个历史责任你来负?”
争吵声在会议室里来回飞舞,字字诛心,句句见血。
整个会场,成了一个高压锅。
而孙连城,就是锅中心那枚最安静的、所有人都想知道它会先煮熟哪一面的鸡蛋。
他坐在主席台的一侧,一个稍微有些疏离,却又无法忽视的位置。
从会议开始的第一秒,他就进入了“信息黑洞”状态。
他不看高建。
不看叶重。
也不看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局长们。
他甚至没有翻开面前那两份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方案。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三样东西。
一本崭新的深蓝色硬壳笔记本。
一支刚刚削好的2b铅笔。
和他那空空荡荡,拒绝接收任何信息的大脑。
高建在发言时,眼角的余光扫过孙连城。
他看到孙连城低着头,神情专注,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缓缓移动。
高建的眼神亮了。
他懂了。
孙连城同志是在用他那套“自然秩序”的宏大视角,推演两种发展模式对北莞未来十年、二十年城市生态的演化路径。
高新科技,顺应的是技术迭代的“天道”,这无疑更符合孙连城那神鬼莫测的思维逻辑。
他一定是在为我的方案,寻找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