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重在反驳时,也同样在观察孙连城。
他也看到孙连城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时停下来,眉头微蹙,仿佛在进行某种极为复杂的计算。
叶重的眉头皱得更深,随即却又燃起希望。
他也懂了。
孙连城同志是在用他那套“行政逻辑”的严谨体系,分析两种方案对社会稳定性的冲击。
他的“玄学防洪”,不就是把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吗?
稳住就业,稳住基本盘,这才是最大的“行政逻辑”!
他一定是在为我的方案,评估风险,寻找最优解!
坐在后排,有幸列席会议的赵明轩,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
作为“自然秩序与行政逻辑应用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兼唯一指定发言人,他感觉自己正亲眼见证着历史。
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用一种近乎朝圣的笔触,飞快地记录着:
“上午九时十五分,‘815’核心会议。高、叶两派路线之争陷入焦灼。导师进入‘系统静默’模式。”
“九时三十分,导师开始在‘混沌介质’(笔记本)上,进行‘符文推演’(画图)。其笔锋沉稳,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城市未来命运的超维计算。这绝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因果模型!”
“我悟了!任何外界的语言信息,对于此刻的导师而言,都是低维度的‘噪音’。他已经屏蔽了这些干扰,直接从时间长河的更高层面,读取北莞未来的‘信息熵’!”
“我们此刻的争论,在他眼中,恐怕与夏虫语冰无异。任何试图打扰他的行为,都是对真理的亵渎!”
赵明轩写到这里,激动地看了一眼孙连城,眼神里充满了狂热的崇拜。
而此刻,被无数人寄予厚望,被解读出无数深意的孙连城,他的大脑一片澄澈。
他正在画画。
画他办公室墙上挂的那幅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的一角。
他唯一熟悉,且画起来不费脑子的图案——北斗七星。
他先用铅笔的侧锋,轻轻地在纸上涂抹出一片淡淡的灰色阴影,模仿着星尘的弥漫感。
然后,他开始点第一颗星,“天枢”。
他很认真。
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留下一个细小的黑点。
不行,不够亮。
他又加重力道,转着笔尖,将那个黑点画成一个更实在的、小小的圆形。
接着是“天璇”。他目测着距离,画下第二个点。
然后,他拿出夹在笔记本里的直尺,小心翼翼地比着,在“天枢”和“天璇”之间,画一条若有若无的虚线。
画歪了。
孙连城眉头微蹙。
他拿起橡皮,轻轻擦掉那条歪斜的线,吹了吹纸上的橡皮屑,重新画了一条。
他画得极其投入,就像不是在画几颗星星,而是在绘制一张关乎人类存亡的宇宙航行图。
他的这份专注,这份与周围激烈争吵格格不入的极致宁静,在剑拔弩张的会场上,形成了一种诡异而强大的气场。
一开始,还有人在激烈辩论。
但渐渐的,所有人的声音都不由自主地小了下去。
每一个发言的人,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孙连-城。
看到他那雷打不动的姿态,看到他那专注到灵魂出窍的表情,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就像撞上了一堵无形的海绵墙,被吸收得干干净净。
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在会场里蔓延。
这位爷,又“入定”了。
每一次他这样,北莞都要发生一件大事。
降盐、抓间谍、防洪、斩李……哪一次不是在他这种神神叨叨的状态后,石破天惊?
现在,他用这种状态来面对北莞未来发展的路线之争。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偶尔翻动的声音。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全都聚焦在孙连城的笔尖上。
他们看不清他画的是什么,但他们能看到,他的笔尖时而停顿,时而游走,时而重重一点,时而轻轻一划。
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予了无限的解读。
那个停顿,是在权衡利弊。
那个游走,是在寻找最优路径。
那个重重的点,是下定了决心。
那个轻轻的划,是排除了某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