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也得看产品和提分比率。
奈何钟良资质平平,远达不到顶尖销售人员的水准,这几年下来换了不少行业,也基本都是销售岗,算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在东海的房价也日渐攀升,倍感生活压力的他把心一横,直接进了保险公司。
听他说完,杨林愕然不已,他千算万算,实在没有想到钟良目前从事的,居然是保险。
可回过头来看看,他这身打扮也的确是保险公司业务员的标配。
但是对于保险这个行业,杨林跟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多少带点偏见。
而且,以杨林目前所在的位置,对于保险这个行业有更多的认识。
人家是盈利机构,任何所售卖的险种顶多只有30%的赔付率,剩下的基本就是卖了一张价格超级贵的纸。
而且,国内的保险跟国外的还不同,发展的时间尚短,刚刚出现在国内的时候,刚好赶上第一批下岗潮。
保险公司雇佣了大量的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来卖保险,这样的人要专业没专业,要人脉没人脉,产品卖给谁?还不都是一些亲戚朋友?而面对别人不认可的时候,所采用的营销手法不是摆事实,介绍产品优势以此来打动客户,而是采用了偷换概念甚至直接红果果的欺骗。
时间长了,在国内卖保险跟骗子几乎是划了等号的。
杨林知道在未来这种观念会逐渐好转,但是现在……很可惜,依然如此。
当然,杨林倒不会认为钟良是特意过来骗他的,但他的目的,杨林还是能猜得到。
“据我所知,保险公司的话术培训可是厉害的很,但我瞧你这口才也没有比以前进步很厉害啊。”
杨林打了个哈哈,随意地跟钟良开着玩笑。
“嗨,都是老同学,跟你我用什么话术啊。”钟良的脸色微红,接着道:“最近公司组织来滨城培训,我忽然想起来你就在滨城,索性今天中午过来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就堵到你了。”
“那也是辛苦,来这儿培训几天?”
“三天,明天结束就回去了。”
“顺便卖我点保险?”
“如果你有需要,那我这边肯定没问题,但我想你那么大老板,肯定也不缺这点儿。”
尽管钟良掩饰的很好,但杨林还是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了他的言不由衷。
如果真的不想通过杨林来实现业务上的突破,仅仅是想跟杨林见一面,完全没有必要提前不打招呼就来公司等他,这种方法效率低不说,运气成分还高。
就像今天,如果杨林被老韩说动,懒得下楼吃饭,那么他又要等多久?
而且,自己的联系方式可是有不少同学知道的,他若有心过来看看老同学,随便打听也能知道他电话,提前约一下不是更妥当么。
当然,对于这
。些,杨林并不在意。
此时钟良的表现,让杨林也意识到钟良在销售这个层面,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菜鸡。
相反,杨林觉得钟良很高明。
保险这种东西,自己肯定要比一般人更加的重视,不管是给自己买,还是给整个儿公司的员工买,只要有需求,杨林在知道了钟良从事这行之后,打听一下是肯定的。如果能达成交易,那么在他的业绩上又是亮眼的一笔。
最关键的是,他没有开口求杨林帮忙,那就不存在欠人情的情况。
那,是你有需要的,是你找我买的。
我不坑你,就是全了同学情谊咯。
如果他主动开口求杨林帮忙,说拉拉业绩,杨林未必不会答应,只是那样一来,杨林的这份人情他就必须要承下来。
这就是高明的销售人员所惯用的手法。
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客户兴趣,从而提高成单概率。
只是钟良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杨林……曾经也是一名销售啊。还是那种业绩很牛逼的存在。
他的这种手法,杨林一眼也就看了出来。
对于钟良在自己身上用小手段的做法,杨林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甚至很理解他,严格来说他俩还算是同行。
这种手法杨林自己以前也没少用。
比如,给客户一种“资源稀缺”的感觉,进而让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顺便还得感谢你一波就是如此了。
这只是钟良的职业习惯,或者说职业技能变成了被动属性,跟是不是在自己身上耍心机无关。
“这倒也是,不过听说你们那里人员流动性很强啊。你干了几年了?”
“流动性是真的大,很多人干不了一年就走了,主要还是业绩问题,我……怎么说呢,勉勉强强能坚持,现在已经干了两年多快三年了吧。”钟良略作思索,回答道。
听他这么说,杨林不由有些惊讶,保险这种行业,流动性可以说是国内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甚至有个笑话说的是,保险公司招聘的不是员工,是特么的客户。
招来一批新人,先把他们家亲戚朋友全买上公司的产品,然后没业绩了就踢掉,再换另外一批。
如今,正是这种情况最为严重的时候。
而就是这种局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