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弘文馆(1 / 3)

卫王是把姬昭明留在家里吃了午饭后,才把人送回宫里的。

“昨天人太多,今儿才是咱们一家人的家宴。”

卫王坐在上首,左右按地位分布排下来的,是卫王的一子两女,分别是鸿致、鸿岚和鸿宜。

再接下来,也是最后一个座位,属于姬昭明。

一小桌,只有他们五个人。

四位夫人围着桌子站成一圈,郑夫人给卫王布菜,另三位夫人则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妾室即是奴婢,孩子无论嫡庶都是主子,卫王虽然不肯娶正妻,但家里的规矩一点儿没少。

姬昭明虽说有小雪照顾,但还是觉得这样吃饭的氛围有些别扭。这顿家宴和“一家人”的关联,大概只有人数。

又说是家宴,又这样明晃晃地立规矩……总觉得规矩是给自己立的。

大家都是“食不言”的典范,碗碟勺筷的碰击声也没有,姬昭明咀嚼食物的动作都不自觉放慢了。

食不知味的吃过饭,关于三个义兄义姐,姬昭明还是没有了解。

三个小萝卜乖巧得不像是五六岁的孩子,姬昭明昨天就觉得他们都不怎么理会自己,还想过会不会是讨厌自己。这会儿感受过了家宴的氛围,姬昭明不怀疑自己的人格魅力了。

姬昭明怀疑卫王是不是人格分裂。明明刚才在自己面前还很温和,到了他亲生孩子这儿,简直是大变活人,一点儿肆意风流的样子都看不出。等义兄义姐他们长大了,就算听说了卫王在外“不拘一格”的事迹,肯定都不会信。

吃完饭后,卫王才带着四个孩子转去茶室小坐。

“再过三日,你们四个就都能在弘文馆念书了。鸿致要替父王照顾好妹妹们,父王不要求你们和别人比,只要你们每日都能有些收获就好。但也不可懈怠,鸿岚、鸿宜莫要辜负了这次的机会,大藜建国以来,弘文馆可是第一次收女学生。”

鸿致乖巧应是,三姐妹却都比较迷茫。

鸿岚和鸿宜第一次听说自己要跟哥哥一道去念书,她们虽然也在三岁就开始启蒙,但只是当个解闷的事儿,到现在常用字还没有认全呢。真要让她们读文章,就得用爱民印刷坊新出的拼音读本,才能勉强顺利地阅读。

卫王以前对她俩在功课上的要求,就是“没有要求”,有了拼音书后,听她俩顺利念一段文章就算过关。但是考鸿致功课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兄妹三人一直是共用书房的,鸿致被罚抄过多少字,姐妹俩一直都看在眼里。

尤其是今年,鸿致满了六岁,开始去弘文馆念书后,累得天天晚上枕着书本睡。虽然卫王不曾打骂孩子,但是查功课也不曾放松过,姐妹俩一直都很心疼兄长的。

说来也算鸿致倒霉。以前的弘文馆,功课没这么重。尤其他只是蒙童,对着书本,每天能记住几句文章怎么念就不错了,授课的进度并不快。

以前的教书方式,大体可以总结为先吟诵、再学贯、后涉猎。

吟诵很简单,无需理解,只要能记住字音,可以完整的读下来,就算完成了“吟咏”,然后在硬背下来,就是“背诵”。

等通读之后,才是开始强调理解内容。因为前面打了底子,先生教书时旁征博引,帮助学生将书中内容融会贯通。

最后,学子已经把基础的经义学得很好了,就要多多扩宽眼界。不拘某个类型,而是要广泛的、大量的读各种不同的书。道理总是相通的,涉猎得越多,越有利于深刻思考。

若是在前朝,弘文馆这样的皇家高等学府,贵族子弟们一般都是十四岁以后才会进入学习,便是因为先生们讲的是“学贯”这个步骤。藜朝的开国皇帝很重视教育,所以设立弘文馆时,在其中另分出了蒙童的班,“吟诵”这个阶段也严格管理。

鸿致这样才识字的小蒙童,要是在之前,在弘文阁里也只是换个地方背书,可能考察得严格些,但也不会差别很大。

可是去年有了拼音、句读,爱民印刷坊还做了带注释解义版本的论语。阅读的障碍降低了,学生们背起来也变快了,功课就会多一些。

这还不算,姬景行还进了弘文阁任职,他可是把姬昭明那套学习方法带进了弘文阁的。

拼音学完,吟咏这种小事,学生自己就能完成,课上稍微讲下大概意思,就可以监督学生们背书了。每天都有默写的功课,隔几天还会抽查,还有小考。

有了活字印刷,印卷子不要太容易。上句接下句太简单了,填空、下句填上句才是考验。还有选择题,易混淆的字、相近错别字,真的是背书时有一点糊弄,都没法笑着面对卷子。

皇子们都卷的昏天黑地。

先生们还觉得这样教书效果好,遗憾没有早想出来这样的法子,导致学生们基础不牢。在面对鸿致这一批蒙童的时候,当然分外尽心,想着让他们牢牢得打好底子,不留遗憾。

那些大些的孩子,体验过两种教学方式的,在被迫卷起来的时候,还知道

最新小说: 娱乐:一首上了年纪的男人都哭了 杀手弃妃,战神王爷求庇护 总有人说我不太正常 请出示营业执照[娱乐圈] 兽医:从失业走上人生巅峰 在提瓦特成为人气角色指南 女配修仙,仇人祭天 为助师兄成神,我根本躺不平 我靠抽卡在废土世界囤货带崽 和离后,我二嫁九皇子气哭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