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文书院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七十一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

第四百七十一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3 / 4)

东北奴儿干之地。”

“可按照顺天官学和应天官学里面的《天气图说》一书中殿下所写,眼下国朝处于和汉末、唐末一样的小冰河期。”

“为父翻阅史书,大概看了看,觉得殿下说的应该属实,天灾还会继续。”

“只是波及北方还好,北方一京六省人口不过五千余万,一个奴儿干之地就能收容大半百姓。”

“可如果江南之地遭受波及,按照眼下黄册清点的人口,那国朝最少要出现不少于三千万灾民。”

说到这里,杨文岳抚了抚须,而杨炳文也后知后觉的想到了一件事。

移民齐国的路线是从南直隶出发,而南直隶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地方,也就是说朱由检是做好了用齐国接济灾民的打算。

既能移民,又能迁移灾民,为大明缓解现有的人口压力。

不过,这一切得建立在南直隶会受灾之上才行。

想到这里,杨炳文这才想了想北亚墨利加的情况,随后踌躇道:

“如果是这样,那殿下只需要迁移九万人,放出三万拖拉机,那一年就能开垦三十几万亩耕地,如此以来,恐怕北亚墨利加的西部沿海地区,顶多五六年时间就能全部拿下,发展到和江南一个水平。”

杨炳文的话有些理想,因此闻言的杨文岳摇了摇头:

“这得看军备院能不能拿出这么多拖拉机,况且殿下不会把所有拖拉机都送给齐国的,即将收复的奴儿干之地更需要拖拉机。”

自然,也在他们父子交谈的时候,脚步声从门外传出,他们看向门口时,身着圆领袍的曹鼎蛟拿着一份军情走入了院内。

他见到了杨文岳和杨炳文,当即行礼道:“布政使,杨参将。”

“曹总兵……”杨炳文回了一礼,而杨文岳则是看向了他手中的军情:“有什么大事吗?”

“建虏覆灭,奴儿干之地拿下,殿下设关外三省,联合辽东便是东北四省。”曹鼎蛟一边交代,一边把军情递给了杨文岳。

由于消息的传递问题,此刻的瀛洲只拿到了建虏覆灭的消息,并不知道京城的那档子事。

杨文岳扫视了一眼,看完不免唏嘘道:“老奴虽强,可在殿下手上,却也难逃覆灭。”

“能坚持十三年之久,建虏也算不错了。”杨炳文对建虏的感官一般,谈不上好坏,只觉得是普通的叛军被灭。

倒是杨文岳看了看这军情,然后转头对杨炳文道:

“奴儿干之地被拿下,殿下又新设三省,估计接下来就是要移民实边,加强朝廷对三省的统治了。”

“齐国那边,我估计等消息报上去后,殿下会先派出一批机械和兵马,领兵的人不是我就是黄龙,不过大概率会是黄龙。”

杨文岳分析的不错,朱由检确实比较青睐于杨文岳,因为他治理瀛洲很不错,但黄龙对于大明的不安因素太多了,把黄龙派往齐国,更适合朱由检治理大明,也更适合朱由检日后就藩。

在齐国没有人约束黄龙,而他又忠心,不会反对朱由检的政策,并且他又知兵,以他的能力对付黄台吉、努尔哈赤可能不行,但是对付南北亚墨利加的欧洲人,简直可以说是碾压。

至于杨文岳,朱由检更青睐于让他维持南直隶到瀛洲移民航道,作为大明移民齐国的重要中转站。

“好了,你这两日把所见所闻写给殿下吧,为父也不打扰你休息了。”

杨文岳下了逐客令,杨炳文闻言知道自家父亲有事和曹鼎蛟说,因此没有留下,而是起身作揖行礼后离开了书房。

果然,在他走后,杨文岳便对曹鼎蛟询问道:“那些劳工还剩下多少?”

“今年开春以来,镇压了十七场叛乱,劳工人数骤降到二百三十二万了。”曹鼎蛟回应着,但也解释道:

“秋收过后,粮食基本是够吃,估计叛乱能停下。”

“嗯……移民呢?”杨文岳有心培养曹鼎蛟,不管日后曹鼎蛟是留在大明还是前往齐国,都对他们杨家有好处,尤其是这次曹文诏和曹变蛟两人在北山大放异彩,更是注定了曹家会成为天启朝的新生勋贵。

“开春以来三个月,迁移了九万六千多百姓到南岛府,这么看来,今年的移民估计不到四十万。”

曹鼎蛟已经开始学习政务管理,杨文岳听后微微颌首:

“今年国朝南方没有什么太大天灾人祸,迁移人口少是正常的。”

“文儿虽然回来了,但从他带回的消息来看,殿下今年应该不会组织百姓迁移,而是会迁移一部分兵马去北亚墨利加,但估计数量也不会多,应该不会超过一卫兵马。”

“不过从明年,或者后年开始,殿下应该就会不断迁移百姓前往齐国了。”

“北州府的开发得加快速度,瀛洲的耕地数量需要在天启十五年以前达到五千万亩耕地。”

“是!”听到杨文岳的话,曹鼎蛟点了点

最新小说: 穿越成武松,造反从收服一百单八将开始 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 极品少爷 封地一米爆一兵,皇帝老儿何故造反? 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 在下朱厚照,父皇非要我登基 史上第一嚣张 皇后娘娘别乱来,您是陛下的女人啊! 假太子监国,尤物帝后太撩人? 西川欲晓1909